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02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02 [2019/11/10 08:37]
artemis 创建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02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行 1: 行 1:
-====浅述印度教与佛教的渊源以及二者在造像艺术中的融合和区分====+{{keywords>浅述印度教与佛教的渊源以及二者在造像艺术中的融合和区分}} 
 +=====浅述印度教与佛教的渊源以及二者在造像艺术中的融合和区分=====
 --The Amalgamation and Distin-guishment Between the Iconographic Art of Hinduism and Buddhism --The Amalgamation and Distin-guishment Between the Iconographic Art of Hinduism and Buddhism
 {{tag> 作者:强巴藏佛(刘钊) 类别:鉴赏}} {{tag> 作者:强巴藏佛(刘钊) 类别:鉴赏}}
-~~PAGEIMAGE:<:释迦牟尼佛:img_3861.png>~~+~~PAGEIMAGE:<:造像艺术:fx002_010.jpg>~~
  
 [{{ :佛造像艺术:fx002_010.jpg?direct&600 |(图1)杜尔迦女神造像,尼泊尔, 铜鎏金,13世纪,高27.6cm, 美国鲁宾博物馆收藏}}] [{{ :佛造像艺术:fx002_010.jpg?direct&600 |(图1)杜尔迦女神造像,尼泊尔, 铜鎏金,13世纪,高27.6cm, 美国鲁宾博物馆收藏}}]
- 
  
 常有藏友来函询及对印度教造像艺术及其价值的迷惑,限于国内并无相关完整的类似资料,笔者决定把多年的学习认识总结如下,期冀能帮助朋友们更好的理解这种类而不同的古代造像艺术,认知它与佛教造像艺术的区分及共性,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收藏序列。 常有藏友来函询及对印度教造像艺术及其价值的迷惑,限于国内并无相关完整的类似资料,笔者决定把多年的学习认识总结如下,期冀能帮助朋友们更好的理解这种类而不同的古代造像艺术,认知它与佛教造像艺术的区分及共性,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收藏序列。
行 12: 行 12:
  
 要想了解印度教与佛教造像艺术的渊源,必须结合二者的历史产生过程同步分析。下面我们先来梳理下他们的历史关联。 要想了解印度教与佛教造像艺术的渊源,必须结合二者的历史产生过程同步分析。下面我们先来梳理下他们的历史关联。
- 
  
 **一、婆罗门教(Brahmanism)与佛教的产生(公元前15世纪-前5世纪)** **一、婆罗门教(Brahmanism)与佛教的产生(公元前15世纪-前5世纪)**
行 40: 行 39:
  
 随着佛教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张,同时为了满足越来越多佛教徒膜拜和修行的需要,公元2世纪前后佛教偶像雕塑先后在犍陀罗和秣菟罗应运而生。佛教雕塑艺术一经产生便气势如虹,很快遍布印度半岛。而此时的婆罗门教因为难以抗拒佛教的规模效应而偃旗息鼓,转入蛰伏状态。 随着佛教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张,同时为了满足越来越多佛教徒膜拜和修行的需要,公元2世纪前后佛教偶像雕塑先后在犍陀罗和秣菟罗应运而生。佛教雕塑艺术一经产生便气势如虹,很快遍布印度半岛。而此时的婆罗门教因为难以抗拒佛教的规模效应而偃旗息鼓,转入蛰伏状态。
-** + 
-三、印度教(Hinduism)的产生及发展,对佛教的优势翻转(公元4-6世纪)**+ 
 +**三、印度教(Hinduism)的产生及发展,对佛教的优势翻转(公元4-6世纪)**
 [{{ :佛造像艺术:fx002_017.jpg?direct&600 |(图3) 雕刻石柱砂岩,4-5世纪,高112cm, 孟加拉国Mahasthan考古博物馆}}] [{{ :佛造像艺术:fx002_017.jpg?direct&600 |(图3) 雕刻石柱砂岩,4-5世纪,高112cm, 孟加拉国Mahasthan考古博物馆}}]
        
行 54: 行 54:
  
 [{{ :佛造像艺术:fx002_011.jpg?direct&600 |(图4) 毗湿奴造像,克什米尔地区, 合金铜,7-8世纪,高46.3cm, 美国洛杉矶郡立博物馆收藏}}] [{{ :佛造像艺术:fx002_011.jpg?direct&600 |(图4) 毗湿奴造像,克什米尔地区, 合金铜,7-8世纪,高46.3cm, 美国洛杉矶郡立博物馆收藏}}]
 +
  
 笈多王朝的强盛一样没有延续太长时间,6世纪末到7世纪初时印度政治上的封建割据加剧,城市衰落,而以农村为大本营的印度教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时的印度本土佛教却在艰难的挑战中步履维艰。此时的上座部佛教更加沉迷对典籍的研究考证而忽略宗教社团的维续发展,逐渐失去广大下层民众的支持。而另一部分佛教团体因应时代的变化,逐步吸收了印度教中对地方信仰和神灵的崇拜,脱胎换骨发展为“金刚乘”密教。“金刚乘”是借用金刚杵的无坚不摧来宣示其教义的纯正,同时和之前的大乘和小乘做区分。金刚乘以大日如来为教主,把印度教以及各种地方信仰中的神灵都吸纳进来作为佛教的护法神,此一时期可谓佛教神灵体系的急剧扩张期,包括梵天(佛教同称梵天,位列十二诸天之一)、毗湿奴(佛教称罗延那天或遍入天,位列十二诸天之一)、湿婆(佛教称大自在天,位列十二诸天之一)以及黑天、帝释天、难近母、鬼子母、象鼻财神、天龙八部众等等都转变成佛教多神灵信仰中的重要神袛出现。11世纪时,密教更是借鉴印度教中“梵”的概念创造出“时轮乘”的派别,他们认为宇宙的中心信仰为本初佛金刚总持,金刚总持派生出各种金刚持进而统领各派神灵部众护佑佛法。至此密教的体系已经趋于完善,与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体系已经没有太大分别。 笈多王朝的强盛一样没有延续太长时间,6世纪末到7世纪初时印度政治上的封建割据加剧,城市衰落,而以农村为大本营的印度教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时的印度本土佛教却在艰难的挑战中步履维艰。此时的上座部佛教更加沉迷对典籍的研究考证而忽略宗教社团的维续发展,逐渐失去广大下层民众的支持。而另一部分佛教团体因应时代的变化,逐步吸收了印度教中对地方信仰和神灵的崇拜,脱胎换骨发展为“金刚乘”密教。“金刚乘”是借用金刚杵的无坚不摧来宣示其教义的纯正,同时和之前的大乘和小乘做区分。金刚乘以大日如来为教主,把印度教以及各种地方信仰中的神灵都吸纳进来作为佛教的护法神,此一时期可谓佛教神灵体系的急剧扩张期,包括梵天(佛教同称梵天,位列十二诸天之一)、毗湿奴(佛教称罗延那天或遍入天,位列十二诸天之一)、湿婆(佛教称大自在天,位列十二诸天之一)以及黑天、帝释天、难近母、鬼子母、象鼻财神、天龙八部众等等都转变成佛教多神灵信仰中的重要神袛出现。11世纪时,密教更是借鉴印度教中“梵”的概念创造出“时轮乘”的派别,他们认为宇宙的中心信仰为本初佛金刚总持,金刚总持派生出各种金刚持进而统领各派神灵部众护佑佛法。至此密教的体系已经趋于完善,与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体系已经没有太大分别。
  
 [{{ :佛造像艺术:fx002_014.jpg?direct&600 |(图5)印度教Balarama造像,帕拉王朝库基哈尔地区, 合金铜,10世纪,高19.2cm, 美国洛杉矶郡立博物馆旧藏}}] [{{ :佛造像艺术:fx002_014.jpg?direct&600 |(图5)印度教Balarama造像,帕拉王朝库基哈尔地区, 合金铜,10世纪,高19.2cm, 美国洛杉矶郡立博物馆旧藏}}]
 +
  
 而此时的印度教借由笈多王朝的扶持得到全面的推广,教团神庙遍地建立,神灵体系更加健全,对佛教也是即斗争又相互学习,特别“金刚乘”佛教产生以后,无论对教法和修行上二者都趋于相同,针对佛教把印度教的各种神灵都吸收入佛教护法圈,印度教也针锋相对的开始吸纳佛教的神灵和教规,更是把佛陀衍生诌义为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 而此时的印度教借由笈多王朝的扶持得到全面的推广,教团神庙遍地建立,神灵体系更加健全,对佛教也是即斗争又相互学习,特别“金刚乘”佛教产生以后,无论对教法和修行上二者都趋于相同,针对佛教把印度教的各种神灵都吸收入佛教护法圈,印度教也针锋相对的开始吸纳佛教的神灵和教规,更是把佛陀衍生诌义为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
 +
  
 [{{ :佛造像艺术:fx002_012.jpg?direct&600 |(图6)舞蹈湿婆造像,印度泰米尔纳德邦, 青铜,10世纪,高113.7cm, 印度Singaravelar寺庙收藏 }}] [{{ :佛造像艺术:fx002_012.jpg?direct&600 |(图6)舞蹈湿婆造像,印度泰米尔纳德邦, 青铜,10世纪,高113.7cm, 印度Singaravelar寺庙收藏 }}]
行 65: 行 68:
  
 此时的佛教造像艺术由于神灵种类和数量的急剧扩张而进入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期,有赖于7、8两个世纪的造像艺术和技法沉淀,此一时刻的造像艺术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提高,艺术家们很快完成了从显教中对佛祖、菩萨的寂静像的深邃思想表达到对密教中各种悲愤神灵的健硕身躯、怒目威锋的力量传达,这是一个更高艺术层面的从思想到具象的翻译转化。从西北印度到东北印度,各地的佛教徒和艺术家孜孜不倦的创作出各种活灵活现的艺术精品来满足信徒的供养和修行需求,单从造像艺术史来说,此时是佛教造像艺术史的巅峰期。 此时的佛教造像艺术由于神灵种类和数量的急剧扩张而进入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期,有赖于7、8两个世纪的造像艺术和技法沉淀,此一时刻的造像艺术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提高,艺术家们很快完成了从显教中对佛祖、菩萨的寂静像的深邃思想表达到对密教中各种悲愤神灵的健硕身躯、怒目威锋的力量传达,这是一个更高艺术层面的从思想到具象的翻译转化。从西北印度到东北印度,各地的佛教徒和艺术家孜孜不倦的创作出各种活灵活现的艺术精品来满足信徒的供养和修行需求,单从造像艺术史来说,此时是佛教造像艺术史的巅峰期。
 +
  
 [{{ :佛造像艺术:fx002_013.jpg?direct&600 |(图7)印度教湿婆和帕尔瓦蒂双身相造像,尼泊尔, 铜质不详,10世纪,高83.8cm, 美国洛杉矶郡立博物馆旧藏}}]\\ [{{ :佛造像艺术:fx002_013.jpg?direct&600 |(图7)印度教湿婆和帕尔瓦蒂双身相造像,尼泊尔, 铜质不详,10世纪,高83.8cm, 美国洛杉矶郡立博物馆旧藏}}]\\
行 73: 行 77:
  
 此时的印度教由于与金刚乘密教的深度相容,也开始大量制作各种形神各异的印度教偶像,由于此时两种宗教的相容相生,很多印度教雕塑都是在佛教的同一作坊里制作完成,很多造像除了面貌和体态不同,整体的轮廓和台座的规范以及衣物的配饰都完全相同,从与佛教艺术的融合特征我们甚至可以清晰的区分出克什米尔印度造像艺术和东北印度帕拉印度教造像艺术。而此时的印度教造像却比较不容易与佛教造像做区分,特别是一些不多见甚至在两个教派中都共同拥有信仰的尊神更是如此。此时的印度教和佛教造像超越了两教之间仅存的教义上的约束,完成了图像学领域的相互融入和融合。 此时的印度教由于与金刚乘密教的深度相容,也开始大量制作各种形神各异的印度教偶像,由于此时两种宗教的相容相生,很多印度教雕塑都是在佛教的同一作坊里制作完成,很多造像除了面貌和体态不同,整体的轮廓和台座的规范以及衣物的配饰都完全相同,从与佛教艺术的融合特征我们甚至可以清晰的区分出克什米尔印度造像艺术和东北印度帕拉印度教造像艺术。而此时的印度教造像却比较不容易与佛教造像做区分,特别是一些不多见甚至在两个教派中都共同拥有信仰的尊神更是如此。此时的印度教和佛教造像超越了两教之间仅存的教义上的约束,完成了图像学领域的相互融入和融合。
 +
  
 [{{ :佛造像艺术:fx002_007.jpg?direct&600 |(图9)Chandella国王造像,印度中央邦, 米色砂岩,10-11世纪,高68.6cm, 苏富比纽约1995年3月拍品}}] [{{ :佛造像艺术:fx002_007.jpg?direct&600 |(图9)Chandella国王造像,印度中央邦, 米色砂岩,10-11世纪,高68.6cm, 苏富比纽约1995年3月拍品}}]
行 78: 行 83:
  
 除此之外,9-11世纪,在印度的Rajasthan(现在的印度拉贾斯坦邦), Gujarat(如今的古吉拉特邦) Uttar Pradesh(现在的印度北方邦), Khajuraho, MadhyaPradesh(现在的印度中央邦)分别产生了形式多样,风格隽永的印度教造像,它们与原来传统的佛教造像区域的风格完全不同,但又代表了各地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多样的民族风格。 除此之外,9-11世纪,在印度的Rajasthan(现在的印度拉贾斯坦邦), Gujarat(如今的古吉拉特邦) Uttar Pradesh(现在的印度北方邦), Khajuraho, MadhyaPradesh(现在的印度中央邦)分别产生了形式多样,风格隽永的印度教造像,它们与原来传统的佛教造像区域的风格完全不同,但又代表了各地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多样的民族风格。
 +
  
 **五、早期佛教在印度灭亡,印度教得以存续(公元12世纪-至今)** **五、早期佛教在印度灭亡,印度教得以存续(公元12世纪-至今)**
行 99: 行 105:
  
 [{{ :佛造像艺术:fx002_002.jpg?direct&600 |(图13)印度教法轮,奥莉萨王朝, 石雕,13世纪,400cm, 印度戈纳勒克,太阳神神庙}}] [{{ :佛造像艺术:fx002_002.jpg?direct&600 |(图13)印度教法轮,奥莉萨王朝, 石雕,13世纪,400cm, 印度戈纳勒克,太阳神神庙}}]
- 
  
  
行 121: 行 126:
  
  
-与佛教造像艺术的区别:+**与佛教造像艺术的区别:**
  
 1.刻画主体上的不同:印度教造像的题材更多是三大主神及其眷属为主,虽有各式神灵,但塑像相对较少。 1.刻画主体上的不同:印度教造像的题材更多是三大主神及其眷属为主,虽有各式神灵,但塑像相对较少。
行 127: 行 132:
 2.精神世界表述上的不同: 佛教造像有寂静相和忿怒相的区分,寂静像强调悲悯的表达,还有那种微微嘴角带笑的神秘表情。而印度教造像突出的是姿态的展示,仪式化的构图结构。印度教造像由于过度强调仪式性而忽略了对造像本身所体现的精神境界的描述,这是印度教造像与佛教造像最本质的不同。 2.精神世界表述上的不同: 佛教造像有寂静相和忿怒相的区分,寂静像强调悲悯的表达,还有那种微微嘴角带笑的神秘表情。而印度教造像突出的是姿态的展示,仪式化的构图结构。印度教造像由于过度强调仪式性而忽略了对造像本身所体现的精神境界的描述,这是印度教造像与佛教造像最本质的不同。
  
-与佛教造像艺术的融合:+ 
 +**与佛教造像艺术的融合:** 
  
 在佛教密教化的过程中,佛教造像艺术与印度教造像艺术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融合,从现存的古代艺术造像上可以清晰看出这一点。尤其是在西北印度的克什米尔、东北印度的帕拉王朝都出现了形体、神态及做工完全类似的佛教和印度教造像。这类兼容佛教、印度教审美的印度教造像尤为值得诸位收藏家的关注。 在佛教密教化的过程中,佛教造像艺术与印度教造像艺术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融合,从现存的古代艺术造像上可以清晰看出这一点。尤其是在西北印度的克什米尔、东北印度的帕拉王朝都出现了形体、神态及做工完全类似的佛教和印度教造像。这类兼容佛教、印度教审美的印度教造像尤为值得诸位收藏家的关注。
行 161: 行 168:
   11.《INDO-TIBETAN BRONZE》 Ulrich Von Schroeder  Visual Dharma Publication Ltd., Hong Kong2008   11.《INDO-TIBETAN BRONZE》 Ulrich Von Schroeder  Visual Dharma Publication Ltd., Hong Kong2008
   12. 《Himalayan Bronze》 Chandra L.Reedy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es, Inc   12. 《Himalayan Bronze》 Chandra L.Reedy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es, Inc
-13. 《Indian Sculpture 》Pratapaditaya P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  13. 《Indian Sculpture 》Pratapaditaya P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14. 《VaisnavaArt and Icongraphy of Kashmir》BansiLai Malla Abhinav Publications 1996 +  14. 《VaisnavaArt and Icongraphy of Kashmir》BansiLai Malla Abhinav Publications 1996 
-15. 《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IUlrich Von Schroeder  Visual Dharma Publication Ltd., Hong Kong 2001 +  15. 《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IUlrich Von Schroeder  Visual Dharma Publication Ltd., Hong Kong 2001 
-16. 《COLLECTING PARADISE》 Rob Linrothe Mary and Leigh Block Museum of Art & Rubin Museum of Art +  16. 《COLLECTING PARADISE》 Rob Linrothe Mary and Leigh Block Museum of Art & Rubin Museum of Art 
-17. 《BRONZE OF KASHMIR》P. Pal Akademische  Druck - u. Verlagsanstalt, Graz   +  17. 《BRONZE OF KASHMIR》P. Pal Akademische  Druck - u. Verlagsanstalt, Graz   
-18. 《BUDDHIST SCULPTURES OF THE ALAIN BORDIER FOUNDATIION》 Ulrich Von Schroeder  VisualDharma Publication Ltd., Hong Kong 2010+  18. 《BUDDHIST SCULPTURES OF THE ALAIN BORDIER FOUNDATIION》 Ulrich Von Schroeder  VisualDharma Publication Ltd., Hong Kong 2010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02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02.1573400272.txt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6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