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08 [2020/01/04 03:23] artemis 创建 |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08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1: | 行 1: | ||
+ | {{keywords> | ||
=====喜马拉雅艺术之载体(下)===== | =====喜马拉雅艺术之载体(下)===== | ||
- | {{tag> 材质: | + | {{tag> |
~~PAGEIMAGE:<: | ~~PAGEIMAGE:<: | ||
原创: 邢继柱、李璟\\ | 原创: 邢继柱、李璟\\ | ||
+ | |||
+ | [[佛造像艺术: | ||
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通过西藏众多的寺庙殿堂,对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及生活习俗等方面均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西藏寺庙最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历时十二年建设完工。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 | 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通过西藏众多的寺庙殿堂,对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及生活习俗等方面均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西藏寺庙最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历时十二年建设完工。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 | ||
- | |||
藏传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教派,每个教派都建有自己的寺庙。这些寺庙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品和历史文物,许多雕塑、壁画和各类装饰品均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西藏各大寺庙内还保存有大量的经书和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典籍。一座寺庙就是一座藏族文明的博物馆,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精髓。 | 藏传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教派,每个教派都建有自己的寺庙。这些寺庙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品和历史文物,许多雕塑、壁画和各类装饰品均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西藏各大寺庙内还保存有大量的经书和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典籍。一座寺庙就是一座藏族文明的博物馆,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精髓。 | ||
- | |||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由噶举派帕竹噶举支派创始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1110-1170)兴建。1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帕竹政权的灭亡,丹萨替寺亦开始衰落。 |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由噶举派帕竹噶举支派创始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1110-1170)兴建。1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帕竹政权的灭亡,丹萨替寺亦开始衰落。 | ||
- | |||
丹萨替风格造像主要出自丹萨替寺,盛行于14-15世纪。虽然目前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丹萨替风格源于尼泊尔风格,但实际上,13世纪后便已在西藏得到充分发展的尼泊尔风格,此时已逐渐演变成西藏本土风格。西藏本土风格在造像题材上已形成了具有教派思想和修法特点的新的神像崇拜体系,在造型样式上没有具体的仪轨可以作为依据,多为重新设计和创造。在近百余年间,丹萨替造像形成了当地独特的艺术风格,以造型优雅、题材新颖、华丽大气、工艺精湛、金质锃亮及存世量少而闻名于世。 | 丹萨替风格造像主要出自丹萨替寺,盛行于14-15世纪。虽然目前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丹萨替风格源于尼泊尔风格,但实际上,13世纪后便已在西藏得到充分发展的尼泊尔风格,此时已逐渐演变成西藏本土风格。西藏本土风格在造像题材上已形成了具有教派思想和修法特点的新的神像崇拜体系,在造型样式上没有具体的仪轨可以作为依据,多为重新设计和创造。在近百余年间,丹萨替造像形成了当地独特的艺术风格,以造型优雅、题材新颖、华丽大气、工艺精湛、金质锃亮及存世量少而闻名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