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2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2 [2021/12/12 05:22]
artemis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2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行 34: 行 34:
 [{{ :佛造像艺术:022-12.jpg?direct |}}] [{{ :佛造像艺术:022-12.jpg?direct |}}]
 图15、16是标准的清代释迦牟尼佛坐像。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全跏趺坐。图15高16厘米,重1118克;图16高16.5厘米,重1870克。两尊造像身姿挺拔,透过厚重流畅的衣褶依然将健硕的躯体表现出来,成功使用了西藏造像注重对人体肌肉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头部螺发规整,面部开脸精美,眉眼及唇部存有佛像开光仪式上画彩的残留色料,神态庄严尊贵。图15身着裹右肩式袈裟及高束腰长裙,并在束腰丝带处系蝴蝶结,这是明代汉地造像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法。图15胸前的字纹寓意无比吉祥,也可称之为“吉祥海云”或“吉祥喜旋”。莲座束腰较深,莲座背面留有空白区域,这是一种常见的清代造像莲座样式。图16着袒右肩式袈裟,其他衣饰特征与图15相似,衣纹同样采用了内地传统写实技法,并在衣缘处錾刻精美的缠枝花卉。莲座样式与图15相同,莲瓣制作较为饱满,并用轻刻阴线的方式表现卷草纹,显然受到了康熙宫廷造像的莲瓣艺术特点。两尊造像整体艺术特征鲜明,结合了汉藏造像艺术精髓,铸造工艺极为精湛,展现了清代北京地区制作汉藏风格佛像的高超水平。2008年请于北京翰海。图17(旃檀佛)高17.5厘米,重1112克。旃檀佛是佛教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佛像,原为古代旃檀木所制,由优填王发起雕造,又可称其为“优填王造像”。这种造像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衣服的纹饰上,如水波一般呈U形分布,起伏较大,这种类似的纹褶多见于4-5世纪的犍陀罗造像。另外,此尊发髻也呈水波纹状(涡旋状),挽髻于顶,颇显细密。左手下垂作与愿印,表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右手上举施无畏印,表能解除一切恐怖。身着通肩式圆领袈裟,双足并立。下承圆形佛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佛座由雕刻精细的菩提叶和菩提子满周装饰。整体上看,造像的面庞较为宽平,鼻梁稍短,肩部饱满,胸部宽厚,腹部略显肥满,上身大于下身,具典型的漠南蒙古造像艺术特点。 图15、16是标准的清代释迦牟尼佛坐像。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全跏趺坐。图15高16厘米,重1118克;图16高16.5厘米,重1870克。两尊造像身姿挺拔,透过厚重流畅的衣褶依然将健硕的躯体表现出来,成功使用了西藏造像注重对人体肌肉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头部螺发规整,面部开脸精美,眉眼及唇部存有佛像开光仪式上画彩的残留色料,神态庄严尊贵。图15身着裹右肩式袈裟及高束腰长裙,并在束腰丝带处系蝴蝶结,这是明代汉地造像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法。图15胸前的字纹寓意无比吉祥,也可称之为“吉祥海云”或“吉祥喜旋”。莲座束腰较深,莲座背面留有空白区域,这是一种常见的清代造像莲座样式。图16着袒右肩式袈裟,其他衣饰特征与图15相似,衣纹同样采用了内地传统写实技法,并在衣缘处錾刻精美的缠枝花卉。莲座样式与图15相同,莲瓣制作较为饱满,并用轻刻阴线的方式表现卷草纹,显然受到了康熙宫廷造像的莲瓣艺术特点。两尊造像整体艺术特征鲜明,结合了汉藏造像艺术精髓,铸造工艺极为精湛,展现了清代北京地区制作汉藏风格佛像的高超水平。2008年请于北京翰海。图17(旃檀佛)高17.5厘米,重1112克。旃檀佛是佛教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佛像,原为古代旃檀木所制,由优填王发起雕造,又可称其为“优填王造像”。这种造像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衣服的纹饰上,如水波一般呈U形分布,起伏较大,这种类似的纹褶多见于4-5世纪的犍陀罗造像。另外,此尊发髻也呈水波纹状(涡旋状),挽髻于顶,颇显细密。左手下垂作与愿印,表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右手上举施无畏印,表能解除一切恐怖。身着通肩式圆领袈裟,双足并立。下承圆形佛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佛座由雕刻精细的菩提叶和菩提子满周装饰。整体上看,造像的面庞较为宽平,鼻梁稍短,肩部饱满,胸部宽厚,腹部略显肥满,上身大于下身,具典型的漠南蒙古造像艺术特点。
 +[{{ :佛造像艺术:022-13.jpg?direct |}}]
 +图18(无量寿佛)高11厘米,重384克。此尊造型源自早期尼泊尔地区的无量寿佛造像。全身菩萨装扮,束发高髻,发饰摩尼宝花,正面饰璎珞,余发披肩,符合早期尼泊尔同类造像的艺术特征。额际宽广,眉似弯月,双目低垂,表情慈和。上身袒露,斜披圣带;下身着裙,轻薄贴身,裙褶自然铺于座面之上。周身佩饰的璎珞、梅花耳、摩尼宝状的手镯、臂钏及脚镯与尼泊尔早期造像特征一致,尤其是臂钏的位置十分靠近腋下。身姿挺直,体态匀称,脐前双手结禅定印,托甘露宝瓶(已佚),全跏趺坐。束腰仰覆莲座上下缘各饰连珠纹一周,莲瓣扁平舒展,莲座背面同样留有空白区域。整体上看,此尊造像略带蒙古风格,但工艺特征显为乾隆时期,造像尺度符合仪轨,生动地展现了无量寿佛凝重深沉的神态。2006年请于荷兰佳士得。图19(地藏王菩萨)高20.5厘米,重2398克。地藏王菩萨因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称为“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在密宗中又称“悲愿金刚”、“与愿金刚”等。中国熟知的四大菩萨名号上往往喜加一赞词,如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由此可见地藏菩萨的愿力特别深广,深受世人敬仰。此尊头戴五方佛冠,面相方圆,直鼻宽大,双唇微开,耳垂肥厚,耳后缯带自然垂下,具有典型的中原造像艺术特点。胸前饰连珠式璎珞,身披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衣纹流畅,吸收了汉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划的传统。下身着裙,腰间以丝带束系于前并打结,衣缘处錾刻精美纹饰。全跏趺坐,左手捧钵(已佚),右手当胸拈握锡杖(已佚),这是地藏王菩萨重要的形象标识。束腰式仰覆莲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莲瓣饱满,排列整齐。此尊造像具有明显的汉藏风格,做工规整,除见肉泥金、面部涂彩之外,通体鎏金。2008年请于北京翰海。图20(龙尊王佛)高18.7厘米,重1325克。龙尊王佛全称“龙种上尊王佛”,是佛教礼仪活动中称颂的三十五佛之一,为文殊菩萨过去世示现的法身佛形像。此类造像题材罕见,其脑后交织缠绕七条大蛇探头而出和双手当胸结拳智印的艺术形象在诸佛形象中独有。从造像的面相及服饰上看,此尊同样具有明显的汉藏风格。头饰螺发,面庞丰颐,直鼻小口,相容静谧。面部及肢体施以泥金,眉眼及唇部存有佛像开光仪式上画彩的残留色料,神态生动。全跏趺坐,束腰式仰覆莲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下缘饰精密的小连珠纹一周。莲瓣略显细长,錾刻精美条纹,此种样式罕见。2008年请于北京翰海。图21(鸠面佛母)高12.2厘米,重420克。一面四臂形象,鸠面人身,做工精美。整体上看,此尊是北京地区铸造的密教造像精品,无论题材还是造型都是十分罕见。佛母头饰三骷髅冠,扁平状发髻形似火焰。两耳竖于冠旁,双目圆睁怒视,尖嘴弯曲,锋利无比,象征其威力之强。胸前主二手分持嘎巴拉碗和铖刀,副二手分持法器举于体侧,这种造型极为罕见。上身袒露,胸前饰璎珞长链,并垂挂骷髅长链;下身着虎皮裙,弓左腿,右展立姿。下承单层覆莲宝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莲瓣平整。藏传佛教在清代主要流行于宫廷和皇家寺院之中,尤其是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受到了普遍供奉。
 +[{{ :佛造像艺术:022-14.jpg?direct |}}]
 +图22(文殊菩萨)高24.5厘米,重3600克。头戴五叶花冠,顶束高髻,宝缯束于耳际。面庞圆润,长眉细目,余发自然卷曲垂搭双肩。躯体健壮,腰肢扭动,佩饰耳、璎珞、长珠链、手镯、臂钏及脚镯,多处镶嵌宝石加以装饰。上身袒露,肩搭帔帛,自然飘落;下身着裙,用连珠纹表现衣缘,此种做法十分精美。左手当胸结说法印,左肩莲花的花蕊上奉置般若波罗蜜多梵匣,表般若智慧浩瀚如经卷;右手高擎宝剑,表能斩断一切烦恼与愚痴,全跏趺坐。束腰式仰覆莲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莲瓣饱满舒展。此尊造型充满力量感,细节装饰雕刻精美,为典型的北京地区造像艺术精品。图23(白度母)高24厘米,重3165克。据《度母本源记》中讲,度母是由观音菩萨的眼泪变出的不同身色的化身。藏密中共有二十一位度母(救度一切众生成佛的佛母),这些度母的形象大多可在壁画或唐卡中见到。白度母因身为白色而得名,又因她身具七眼(双眼,额头、双手双足各一眼),亦称“七眼佛母”。传说“七眼”能照见一切瘟疫疾病的缘起,从而消除病因灾劫,增长寿命及福慧。此尊上身袒露,腰肢柔细,造型优美。佩饰璎珞、项链、帔帛、手镯、臂钏及脚镯。胸前长珠链经圆乳上方自然垂下,多处装饰之处镶嵌松石。下身裙缘处依然用连珠纹加以表现,与图22所用工艺手法完全相同。左手当胸结说法印,右手施与愿印,两茎莲花齐肩绽放,全跏跌坐。造像见肉泥金,余处则显露古铜色,色调和谐。在铸造工艺和细节上与图22存在着诸多相同的艺术特点,如在头部装饰和面相特征方面与图22相同,为同期北京地区造像艺术精品。2005年请于美国佳士得。
 +[{{ :佛造像艺术:022-15.jpg?direct |}}]
 +图24(红度母)高10.5厘米,重414克。红度母亦称“最勇度母”,象征权威与力量,能诛灭一切祸患,如恶疾、贫困、痛苦与灾难等。此尊在发冠、发髻、以及佩饰等方面都具有早期尼泊尔的艺术特点,包括上身斜披的圣带,这些均与图18(无量寿佛)的艺术风格一致。清代制作的仿古风格造像在当时的西藏、北京等地都十分流行。主要是公元8—12世纪密教流行期印巴次大陆各种造像风格,如东印度、喀什米尔、斯瓦特和尼泊尔风格等。在这些风格中,最流行就是早期9-12世纪尼泊尔的造像风格,一般以佛、菩萨和佛母等类题材为主。这些造像普遍在整体造型和装饰风范上与早期造像极其相似,只是一些细微的地方和工艺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此尊红度母呈现忿怒相,浓眉高翘,宽鼻阔口,张嘴呲牙,局部涂有红彩。上身袒露,下着贴身薄裙,腰间系丝带,裙襞线条硬朗简练,躯体十分光洁。左手捻一茎乌巴拉花,当胸结三宝印;右手托一宝瓶,施与愿印。右足踏莲花,舒坐于梯形束腰式仰覆莲花宝座之上。莲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下部略向外扩,莲瓣丰满,瓣尖稍卷,是东印度帕拉风格造像中的常见莲座形制之一。造像见肉之处采用泥金处理,材质莹润光亮,表层氧化后泛出黑亮光泽,愈显古朴典雅。
 +[{{ :佛造像艺术:022-16.jpg?direct |}}]
 +图25、26是两尊同时期而不同风格的大威德金刚像。图25高16厘米,重1745克;图26高20.5厘米,重3478克。大威德金刚是格鲁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因能降伏恶魔而受到普遍尊奉。其形象有很多种,其中最复杂、最恐怖的的形象为九头三十四臂双身形象。九头分三层排列:最下层七头,其中左右各三头,颜色各异,居中一头最为突出,长有一对水牛角,象征阎王;第二层一头,为吃人夜叉,名参怖;顶层一头,为其本尊文殊菩萨法相。每头皆戴骷髅冠,面各三目。三十四臂分置于左右两侧,中央二手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持钺刀,并拥抱明妃;其余各手伸向两边分持不同法器。其持物各有寓意,但主旨在于表现本尊大勇猛、大无畏的功德。颈挂五十骷髅长链,手足处有钏镯装饰。明妃(罗浪杂娃)依偎在主尊怀中,左手捧骷髅碗,右手持钺刀。主尊左右各八条腿,其中右八腿弯屈,脚踩卧人、立姿水牛、牛、鹿、骆驼、狗、羊和狐狸等八种人与兽;左八腿伸展,脚踏鹫、猫头鹰、乌鸦、鹦鹉、鹰、鸭、公鸡、雁等八禽。清代大威德金刚像多以分段浇铸技法而制,各个部件精巧典雅,拼装得体,细微处再以手工錾胎的方式对细部花纹进行雕刻。莲座形制多为单层覆莲,上缘饰连珠纹一周。图25下承束腰式仰覆莲座,莲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莲瓣舒展,圆润挺拔。底部刻十字宝杵纹封装,全品相。2008年请于法国佳士得。图26下承单层覆莲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而下缘凸起的三道弦纹则具有典型的乾隆时期内蒙造像风格。此尊造型规范,完全符合造像仪轨的规定。特别是底座后部仍残存当时供奉时的红漆,可见当时此尊为所供奉于寺庙的重要造像。原日本关西财阀家族旧藏,2009年请于北京保利。  
 +[{{ :佛造像艺术:022-17.jpg?direct |}}]
 +图27(六臂玛哈嘎拉)高14.6厘米,重1075克。玛哈嘎拉是梵语“玛哈噶喇”的汉译,我们通常称之为“大黑天”。它原是古印度战神,能赐予贫困者福德和保护战争中求助的众生,后为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智慧护法,特别受蒙藏地区密教信徒尊崇。元朝时密教传入内地,首先得到了忽必烈的崇信,随即成为了蒙古军队的保护神。至清朝时,满族人受蒙古信奉藏传佛教的影响,也开始崇信大黑天。入关后,清朝政府在北京建立大黑天庙(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内的“玛哈噶喇庙”)。此庙原是睿亲王多尔衮私邸,后由康熙皇帝即令改为喇嘛庙,供奉大黑天。此尊头戴骷髅冠,一面三目,呲牙咧嘴,现忿怒相。红色猬发中缠一蛇,颈间亦缠一蛇,表示对龙王的降服。上方双手扯白象皮,表驱逐无明;下方双手各拿手鼓、刀、嘎巴拉碗,表勾缚妖魔。主臂双手分持骷髅碗和铖刀,腰间围虎皮裙,环绕人头链。左腿伸,右腿屈,足踏象头天神。下承仰覆莲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仰莲扁薄,呈叶脉状,紧贴壁座,显然汲取了一些蒙古造像的莲瓣特点。此尊整体造型生动,铸造技法娴熟,所持法器完好。
 +[{{ :佛造像艺术:022-18.jpg?direct |}}]
 +图28(大持金刚)高18厘米,重1565克。在藏密五大金刚中,此尊造型最为简单,姿势最为特别。主尊被明妃(般若佛母)双腿盘绕,以金刚跏趺的双身姿态端坐。这种难分难舍的相拥坐姿,是无上密法中智慧与方便的最高结合。整体装饰风格和铸造工艺为典型乾隆时期汉藏风格造像。造像头部顶结高髻,花冠不再镂空,桃形冠叶正中饰宝珠。面生三目,相容寂静,耳际处宝缯上扬,余发束绺垂搭双肩。身着天衣绸裙,衣缘处錾刻精美纹饰,帔帛绕臂后垂搭座前。主尊双手结金刚􀀀迦罗印,分持金刚铃、杵。明妃双手上举,分执钺刀、嘎巴拉。束腰式莲座,座底封藏完好。现北京梵华楼有一尊大持金刚像,与此尊近乎相同,供奉于梵华楼二室无上阳体根本中的铜掐丝珐琅七层塔内。可参阅:故宫博物院《梵华楼》第二卷P474,图416,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2005年请于天津市文物公司。2007年请于北京匡时。著录:《菩提妙相》P97,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金申《西藏的寺庙和佛像》P13,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金申《历代佛像真伪鉴定》P246,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图29(降阎魔尊)高20厘米,重1760克。此尊为一面二臂三目牛头人身形象,是为降伏阎王而模仿的阎王形象,这种形象是三种降阎魔尊中最常被单独供奉的一种。头两侧各长一牛角,头戴五骷髅冠,赤发上竖,獠牙外露,与大威德金刚所显现的牛头十分相似。全身赤裸,头部比例较大,项挂人头蔓,胸前饰璎珞长链。四肢佩戴钏镯,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执铖刀。左腿伸,脚踩牛尾;右腿屈,脚踩牛头;姿态威武有力,表对阎罗王的降伏。铜牛刻划精美写实,牛背上饰璎珞(可参阅2008年3月21日纽约佳士得Indian and southeast asian art Lot628)。莲座形制为常见的清代单层覆莲宝座,其特别之处是莲座上下缘共饰连珠纹四周,其中两周为精密的小连珠纹。造像整体造型形象生动,展现了降阎魔尊大威猛、大忿怒的宗教特征以及藏传佛教造像庄严神秘的色彩。2006年请于北京匡时。图30(黑财神)高11.2厘米,重584克。黑财神作为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养的五姓财神之一,能驱除所有恶运纠缠,使一切善愿都能圆满无碍。从目前现有造像实物来看,黑财神造像遗留不多,精品更是稀少。此尊整体形象威猛,装饰技法娴熟,头戴五叶花冠,与图28(大持金刚)形制相同。面部表情极其愤怒,三目圆睁怒视,双眉紧蹙,宽鼻阔口,怒发冲天。身形矮胖,四肢粗壮,大肚福相,赤裸无遮。像身以珠宝璎珞、八龙王为饰,生殖器上竖,身缠蛇锁。左手持吐宝鼠,右手擎嘎巴拉碗,足踏黄色持财天。2006年请于天津市文物公司。  
 +[{{ :佛造像艺术:022-19.jpg?direct |}}]
 +[{{ :佛造像艺术:022-21.jpg?direct |}}]
 +图31、32是两尊具有内蒙古风格的吉祥天母像。图31高18.5厘米,重2040克;图32高40、通高44厘米,重14795克。吉祥天母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人物,传说她是毗湿奴的妃子,主司命运和财富。在藏传佛教中,吉祥天母是重要的女性护法神,更是拉萨地区的守护神,地位不可替代,民间奉其为“白拉姆神”。此类造像装饰复杂,寓意深刻。通常头戴五骷髅冠,赤发顶部饰以半月与孔雀翎,表明吉祥天母具有无上法力。面部表情威猛恐怖,三目怒视,虎牙外露,口咬尸身。袒胸露腹,双乳下垂,项挂人头蔓。身穿天衣,腰围虎皮裙,脐上有太阳,象征智慧。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高擎金刚棒杵(天仗)。以人皮为鞍,倒垂首级,侧身跨坐在黄骡背上。骡子的屁股上有一只眼,据说是被箭射中后,天母将其伤口化作慧眼金睛,以警惕背后的敌人,这也是吉祥天母的重要标识之一。骡子以行走状足踏峰峦血海底座,血海四周是高山,充分表现出风中骡在飘满人尸的血海中急奔的动感,象征她飞行于天上、地上、地下三界,故此尊又可称为“三界总主”。两尊造像造型生动,题材美好,工艺精湛,全品相。(图31)2007年请于北京匡时。图32体量高大,通体鎏金,局部泥金彩绘,花冠、耳􀀀有璎珞上多处嵌宝石,极为华丽,为此时期艺术造像经典之作。
 +[{{ :佛造像艺术:022-20.jpg?direct |}}]
 +图33(骏马财神护法)高13.2厘米,重864克。马是草原上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与蒙古人的兴旺、发达有着紧密的联系。蒙古人把马视为五畜中的吉祥物,甚至会像神一样的受到供拜。因此在蒙古风格造像中,经常会出现骑马的护法神像。此尊头带扇形帽,面颊丰颐,眉眼细长,直鼻高挺,饰八字须。右手高举结期克印,左手捧钵置于胸前,置满摩尼宝,说明其具有财神性质的标志,应当是蒙古地区推崇的草原护法,且兼具财性功能。从此尊护法斜跨于马背的坐姿,可见驾驭者身姿平衡,协调优雅。从细节观察,为使扭动的上身更趋平衡,脚蹬斜跨向内使力,这种亦动亦静的造型魅力令人叹为观止。坐骑形体刻划写实,下承山形台座。马首鬃发丝缕整齐,背上袱鞍之下披卡垫,卡垫纹饰刻划流畅。
 +[{{ :佛造像艺术:022-22.jpg?direct |}}]
 +图34(财宝天王)高20厘米,重3220克。财宝天王属四大天王之一,又称 “多闻天王”,是北方的保护神。兼司财之职,是掌管财宝富贵、护持佛法的善神。此尊头戴五叶花冠,粗眉紧蹙,慧眼圆睁,络腮短须,现神王相容。身着铠甲,腰勒金带,穿蒙古式长靴,作武将装束。身后披帛飘拂,纹褶厚重,动感十足。左手握吐宝鼠,右手原持如意宝幢(已佚),以威震三界坐姿侧骑在回首怒吼的狮子上。雄狮翘起尾巴,回首仰望,神态栩栩如生。下承覆莲宝座,形制有如乾隆六品佛楼风格的造像莲座。此尊造像胎壁厚重,造型生动传神,神狮头尾分别石青着色,是一件典型的18世纪汉藏风格造像艺术精品。2009年请于北京翰海。图35(大鹏金翅鸟)高14厘米,重620克。此尊一面三目二臂形象,鹰面牛角,三目圆鼓,须眉赤发,表情凶忿。上身赤裸,嘴咬一蛇,双手分握蛇首蛇尾,表降伏龙族,此种形貌令人怖畏。佩饰耳􀀀、项链、臂钏及手镯。身后展翅,两腿向外弯曲站立于单层覆莲宝座之上。此种鸟首人身鸟足的造型奇特罕见,具有西藏扎什伦布寺风格,是一件清中期北京地区制作的汉藏风格造像艺术作品。2007年请于北京匡时。  
 +[{{ :佛造像艺术:022-23.jpg?direct |}}]
 +图36(米拉日巴)高12厘米,重725克。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终身坚守佛教的清规戒律,反对借佛教之名图富贵的宗教上层人物。米拉日巴习受密法,一生为弘扬佛教教义,遍游西藏各地,收徒传法,扩大了噶举派势力。此尊头微倾,额际宽广,眉清目朗,仪容庄秀。长发披垂于脑后,暗示他一生未出家,表现出瑜伽行者的自然主义特质。上身袒露,衲衣及络腋上錾刻精美纹饰,衣褶自然铺于座面上。右手掩耳及鬓角,展现正在唱道歌向弟子传授道法的样子。双腿呈如意坐姿坐于双层座垫之上,座垫边缘錾刻花卉纹饰,典雅高贵。整躯造像形态生动逼真,身材均称合度,情致安适祥和,表情甜柔,是一件北京地区制作的汉藏风格造像艺术精品。2007年请于北京保利。图37同为米拉日巴像,高9.2厘米。此尊与前者在造型和服饰方面大不相同,采用藏式写实手法。身着交领式僧衣,衣领处錾刻精美纹饰,外披单衣,织物细薄柔软,衣褶简明流畅。左手持一经卷,右手托嘎巴拉碗,右腿横盘,舒坐于铺有羚羊皮的双层卡垫之上。长发披肩,为米拉日巴未出家造型。此类造像题材美好,姿态优雅别致,铸造工艺细腻,全品相。2010年请于法国佳士得。图38(宗喀巴)高17厘米,重1654克。此尊头戴高尖顶通人冠,下垂两根飘带。额际高广,面庞圆润,眼睑曲线优美,法相端庄静谧。身着三法衣(坎肩、僧裙、袒右式袈裟),这是西藏僧人的典型装束。衣纹厚重,衣领及袖口、边缘处錾刻缠枝花卉。双手结说法印,并各捻一茎齐肩绽放的莲花,花蕊上奉置宝剑、经书和摩尼宝。这种 “左经右剑”的特征与文殊菩萨的标志一样,亦是宗喀巴的身份标识。结跏趺坐,束腰式仰覆莲座上下缘各饰连珠纹一周。造像胎壁厚重,工艺精湛,具有明显的18世纪北京地区造像风格。
 +[{{ :佛造像艺术:022-24.jpg?direct |}}]
 +图39(大成就者)高22.5厘米,重2568克。此尊为印度修学密法中最著名的八十四位上师之一。以经箧束发盘头,发髻卷曲,前饰单骷髅,表示其拥有极强的法力。面相圆润,额部宽广,双眉紧锁,疑神静思。长髯及胸,佩饰耳环、璎珞、项链、手镯、臂钏及脚镯。除在僧衣、僧裙边缘处錾刻精美纹饰外,还在腰间处束带,并打蝴蝶结,为典型的内地传统造像服饰。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作触地印,全跏趺坐。方形卡垫之上铺有兽皮,卡垫前方錾刻精美纹饰。造像整体铸造工艺精湛,装饰之处镶嵌宝石(部分脱落),面部表情逼真,手脚刻画写实,生动地刻画出一位道行高深的印度修行者形象。著录:天津市文物公司《金铜佛像》P49,图56,文物出版社,1998年。图40(罗汉)高15.5厘米,左侧罗汉重1596克,右侧罗汉重1604克。罗汉像也是藏式风格的重要体现,通常与祖师的身份和形象特征相似,所以自然成了清朝西藏写实艺术表现的重要题材。此类造像普遍质地厚重,金水饱满,工艺精细。两尊罗汉均为藏传佛教所奉十六罗汉之一,具体身份待考。左侧罗汉上身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左手捧珠,右手结说法印,法相庄严作思考状。而右侧罗汉身着宽袖长袍,外披袈裟,为内地僧人衣着形式。双手当胸抱塔,以作佛祖常在之意。两尊造像人物造型写实,面相丰满,眼睑微垂,神态静穆。衣纹起伏流走自然,衣褶自然铺于座面上。左腿盘曲,右腿舒展下垂,游戏坐于錾刻精美纹饰的双层卡垫的坐垫之上。2006年请于中国嘉德。著录:《中国嘉德•尊崇之美-佛像艺术》lot24,2004年11月6日。  
 +
 +此组清代佛像精品大多为乾隆时期作品,黄铜铸造。通过分析整组佛像的金属成分测试结果,绝大部分佛像材质属高锌黄铜。图1和图2是典型的乾隆时期祝寿佛像代表作品,铜含量75%上下,锌含量25%上下,不含锑、锡、银等微量元素,而铅含量则低至0.3%-0.6%之间,这种元素配比对佛像的鎏金工作十分有利。图4-图10是一组清乾隆时期的小型护法神像,黄铜烧古和见肉泥金的做法与乾隆六品佛楼风格造像的工艺特征一样。从测试结果上看,此组造像的平均铜含量为64.1%,锌含量为31.78%,铅含量为3.31%,为乾隆中晚期作品。漠南蒙古(内蒙古)造像(图17、31、33)的锌含量不超过20%,有的则与喀尔喀蒙古造像的金属成分相同。图26和图32显然是蒙古风格造像,但由于锌含量很高,其产地很有可能在北京。而图19、29、34、38、40的金属成分与蒙古造像成分十分接近,或许这些造像是蒙古地区制作的汉藏风格佛像。除此之外,本组中其他佛像的成分特征均符合乾隆晚期造像成分特点。这组佛像的展现,说明我国清代对藏传佛教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加深了对藏传佛像艺术的理解,呈现出造像艺术多样化的趋势。
 +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2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2.1639311750.txt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6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