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3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3 [2021/12/14 11:06]
artemis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3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行 2: 行 2:
 =====十六国时代的佛像===== =====十六国时代的佛像=====
 {{tag> 年代:十六国 作者:金申 类别:鉴赏}} {{tag> 年代:十六国 作者:金申 类别:鉴赏}}
-~~PAGEIMAGE:<:佛造像艺术:023-1.jpg>~~ +~~PAGEIMAGE:<:佛造像艺术:023-4.jpg>~~
-[{{ :佛造像艺术:023-1.jpg?direct&600 |...}}]  +
  
 我国的早期佛像遗迹,由于大多数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和年号,有的在内容上往往和道家以及神仙方术混杂在一起,因此还不能说是真正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佛像,而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佛像,应该是在3世纪中期以后所谓十六国时代才正式出现的。 我国的早期佛像遗迹,由于大多数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和年号,有的在内容上往往和道家以及神仙方术混杂在一起,因此还不能说是真正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佛像,而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佛像,应该是在3世纪中期以后所谓十六国时代才正式出现的。
行 19: 行 18:
 有明确纪年的十六国佛像当数后赵建武四年(338年)鎏金铜佛坐像,高39.7厘米,甚为高大,在古代铜鎏金的佛像中堪称珍贵了,是现存的十六国佛像中首屈一指的名品 (原出土地不明,现藏美国旧金山艺术馆)。 有明确纪年的十六国佛像当数后赵建武四年(338年)鎏金铜佛坐像,高39.7厘米,甚为高大,在古代铜鎏金的佛像中堪称珍贵了,是现存的十六国佛像中首屈一指的名品 (原出土地不明,现藏美国旧金山艺术馆)。
  
-建武4年佛坐像 +[{{ :佛造像艺术:023-1.jpg?direct&600 |建武4年佛坐像}}]   
- +[{{ :佛造像艺术:023-2.jpg?direct&600 |建武4年佛坐像}}] 
-建武4年佛坐像+
  
 该佛像呈高肉髻,束发状的佛发,宽额,大眼横长,身着通肩式大衣,衣纹形式为图案化的U形,等距离分布于胸前和前襟部,衣纹断面是浅阶梯形的,双手重叠于胸前作禅定印,趺坐在四方台座上。 该佛像呈高肉髻,束发状的佛发,宽额,大眼横长,身着通肩式大衣,衣纹形式为图案化的U形,等距离分布于胸前和前襟部,衣纹断面是浅阶梯形的,双手重叠于胸前作禅定印,趺坐在四方台座上。
行 39: 行 37:
 这尊佛像的四足表面上刻有发愿文∶胜光二年已巳春正月朔日中书舍人施文为合家平安造像一区。 这尊佛像的四足表面上刻有发愿文∶胜光二年已巳春正月朔日中书舍人施文为合家平安造像一区。
  
-胜光二年佛坐像+[{{ :佛造像艺术:023-3.jpg?direct&600 |胜光二年佛坐像}}] 
  
 据发愿文可知,此像是匈奴赫连夏胜光二年(429年)中书舍人施文出资铸造的。公元407年匈奴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夏,建都统万城(今内蒙鄂尔多斯),418年一度夺取长安即称帝,431年为吐谷浑所灭,此像是灭国前二年所造。 据发愿文可知,此像是匈奴赫连夏胜光二年(429年)中书舍人施文出资铸造的。公元407年匈奴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夏,建都统万城(今内蒙鄂尔多斯),418年一度夺取长安即称帝,431年为吐谷浑所灭,此像是灭国前二年所造。
行 47: 行 45:
 值得一提的还有1979年西安文管会从废铜中收购的一尊金铜禅定佛像(高13.4厘米),磨光肉髻,通肩大衣,衣纹在肩部断面呈起伏阶梯形,立体感颇强。像背后刻有佉罗文,据林梅村先生考证,意为“此佛为智猛所赠(或制),谨向摩列迦之后裔,弗斯陀迦·慧悦致意”,并认为铭文的特点应是公元4世纪末。弗斯陀迦·慧悦应是大月氏望族摩迦列的后裔。 值得一提的还有1979年西安文管会从废铜中收购的一尊金铜禅定佛像(高13.4厘米),磨光肉髻,通肩大衣,衣纹在肩部断面呈起伏阶梯形,立体感颇强。像背后刻有佉罗文,据林梅村先生考证,意为“此佛为智猛所赠(或制),谨向摩列迦之后裔,弗斯陀迦·慧悦致意”,并认为铭文的特点应是公元4世纪末。弗斯陀迦·慧悦应是大月氏望族摩迦列的后裔。
  
-带有佉罗文的佛坐像+[{{ :佛造像艺术:023-4.jpg?direct&600 |带有佉罗文的佛坐像}}] 
  
 佉罗文起源于犍陀罗地区,2-4世纪流行于中亚,4世纪后渐废,在于阗、疏勒、龟兹及敦煌汉长城遗址中都有发现。内陆则在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发现过一处佉罗文井栏题记。而长安发现的这尊佛像的大磨光肉髻、面相有些类似汉族,大衣前的坐垫为汉代流行的菱格纹和三角纹,从诸方面风格分析,此像是制作于中亚至长安一带的,铸造者可能是汉化了的大月氏人。 佉罗文起源于犍陀罗地区,2-4世纪流行于中亚,4世纪后渐废,在于阗、疏勒、龟兹及敦煌汉长城遗址中都有发现。内陆则在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发现过一处佉罗文井栏题记。而长安发现的这尊佛像的大磨光肉髻、面相有些类似汉族,大衣前的坐垫为汉代流行的菱格纹和三角纹,从诸方面风格分析,此像是制作于中亚至长安一带的,铸造者可能是汉化了的大月氏人。
行 55: 行 53:
 完整的十六国佛像极少,可谓风毛鳞角。1955年河北省石家庄北宋村出土了一尊铜佛像,像高19厘米,全体由佛身、光背、圆伞盖和四足方座共四部分组合而成,各部分都是可以拆卸组装的。光背上铸有二供养人、二飞天,正上方佛像头部又有一小坐佛,当是象征着身居兜率天宫的弥勒佛,在伞盖边缘还残留着垂饰物。 完整的十六国佛像极少,可谓风毛鳞角。1955年河北省石家庄北宋村出土了一尊铜佛像,像高19厘米,全体由佛身、光背、圆伞盖和四足方座共四部分组合而成,各部分都是可以拆卸组装的。光背上铸有二供养人、二飞天,正上方佛像头部又有一小坐佛,当是象征着身居兜率天宫的弥勒佛,在伞盖边缘还残留着垂饰物。
  
-石家庄出土佛坐像+[{{ :佛造像艺术:023-5.jpg?direct&600 |石家庄出土佛坐像}}] 
  
 此外甘肃泾川县玉都乡也出土过一件同类型的佛像,高19厘米,构造与石家庄北宋村佛像大同小异,佛像的光背为身光背和头光背二重组合式,上方为圆形天盖,盖顶亦饰有莲瓣纹。四足方座上饰波浪纹,伞盖的柄插入光背后的榫孔里。如此完整的十六国佛像堪称绝品。 此外甘肃泾川县玉都乡也出土过一件同类型的佛像,高19厘米,构造与石家庄北宋村佛像大同小异,佛像的光背为身光背和头光背二重组合式,上方为圆形天盖,盖顶亦饰有莲瓣纹。四足方座上饰波浪纹,伞盖的柄插入光背后的榫孔里。如此完整的十六国佛像堪称绝品。
行 61: 行 59:
 从上述二件完整佛像可看到,目前存世的十六国佛像多数是当年完整佛像的一部分,由于分铸套接,时代久远,故配件多已散失了。 从上述二件完整佛像可看到,目前存世的十六国佛像多数是当年完整佛像的一部分,由于分铸套接,时代久远,故配件多已散失了。
  
-甘肃出土佛坐像+[{{ :佛造像艺术:023-6.jpg?direct&600 |甘肃出土佛坐像}}] 
  
 1988年日本和泉市久保惣纪念美术馆曾举办《中国古式金铜佛和中亚及东南亚的金铜佛展》,内中十六国铜佛共出展四十余尊,全部是佛身部分,仅有二、三尊还套有四足方座。这些佛像脑后均有榫,可知当时应有光背,又底部全部为中空,平面呈凹形或四方形,推测当年下部应套接于四足方座上。 1988年日本和泉市久保惣纪念美术馆曾举办《中国古式金铜佛和中亚及东南亚的金铜佛展》,内中十六国铜佛共出展四十余尊,全部是佛身部分,仅有二、三尊还套有四足方座。这些佛像脑后均有榫,可知当时应有光背,又底部全部为中空,平面呈凹形或四方形,推测当年下部应套接于四足方座上。
行 71: 行 69:
 犍陀罗的佛像有袒右肩式和通肩式大衣二种,衣纹立体而写实,衣料的质感较粗厚。衣纹走向一般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而下。这种倾斜的衣纹在个别十六国佛像上也可看到,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更喜欢对称与均衡,所以当这种外来的佛像样式传入中国后,衣纹逐渐演化为对称状的U形或V形了。加之佛教初来,标准佛像图样毕竟一般工匠难得见到,陈陈相因,衣纹渐趋图案化了。 犍陀罗的佛像有袒右肩式和通肩式大衣二种,衣纹立体而写实,衣料的质感较粗厚。衣纹走向一般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而下。这种倾斜的衣纹在个别十六国佛像上也可看到,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更喜欢对称与均衡,所以当这种外来的佛像样式传入中国后,衣纹逐渐演化为对称状的U形或V形了。加之佛教初来,标准佛像图样毕竟一般工匠难得见到,陈陈相因,衣纹渐趋图案化了。
  
-十六国佛坐像+[{{ :佛造像艺术:023-7.jpg?direct&600 |十六国佛坐像}}] 
  
 佛像趺坐的方台座两旁无例外浮雕二伏狮子,狮子头呈正面,嘴大张,正面露二前腿。二狮子略前突出,故平面呈凹形。二狮子之间浮雕水瓶,瓶内插花,或者作汉式博山炉,炉两侧有供养人。 佛像趺坐的方台座两旁无例外浮雕二伏狮子,狮子头呈正面,嘴大张,正面露二前腿。二狮子略前突出,故平面呈凹形。二狮子之间浮雕水瓶,瓶内插花,或者作汉式博山炉,炉两侧有供养人。
行 79: 行 77:
 十六国时,北方盛行坐禅,这种小像是禅观的对象或是祈福禳灾的供养佛像。和早期石窟一样,十六国时的造像种类较单纯,这种小铜像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禅定佛坐像,其它样式的佛像极少见。 十六国时,北方盛行坐禅,这种小像是禅观的对象或是祈福禳灾的供养佛像。和早期石窟一样,十六国时的造像种类较单纯,这种小铜像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禅定佛坐像,其它样式的佛像极少见。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佛立像+[{{ :佛造像艺术:023-8.jpg?direct&600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佛立像}}]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有一尊佛立像(高15.8厘米),头部为磨光肉髻、蓄髭、通肩大衣,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持衣角,整体造型仍然是犍陀罗佛立像框架。台座上刻“造佛九躯”数字。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有一尊佛立像(高15.8厘米),头部为磨光肉髻、蓄髭、通肩大衣,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持衣角,整体造型仍然是犍陀罗佛立像框架。台座上刻“造佛九躯”数字。
  
-藤井有邻馆 金铜菩萨立像+[{{ :佛造像艺术:023-9.jpg?direct&600 |藤井有邻馆 金铜菩萨立像}}]
  
 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的金铜菩萨立像(4世纪,高32.9厘米)大衣右侧衣褶分三组,底部褶皱作成三个菱弧形,这种折带纹可以溯源于地中海的希腊、罗马的表现衣纹的雕刻上,在犍陀罗的雕刻上也可以见到此种形式。可以说十六国的佛像有着通过西北印度和中亚地区的佛像而带来的地中海的某些造型因素。 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的金铜菩萨立像(4世纪,高32.9厘米)大衣右侧衣褶分三组,底部褶皱作成三个菱弧形,这种折带纹可以溯源于地中海的希腊、罗马的表现衣纹的雕刻上,在犍陀罗的雕刻上也可以见到此种形式。可以说十六国的佛像有着通过西北印度和中亚地区的佛像而带来的地中海的某些造型因素。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3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3.1639505197.txt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6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