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众所周知,佛像早在东汉时期就流入中国,然而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铜佛要数五胡十六国时期赵建武四年(338)的一尊铜佛。笔者在这里同大家一起分享一点关于十六国时期的佛造像的典型特征。如有出路的地方,还望各位同僚指出。
总体特征如下:
结构:四足方坐+主佛+背光+伞盖。
面相:发型上多为磨光发髻,光如圆球(鲜有保持犍陀罗式的发绺)。额头宽大,双目平视,大而长,形如杏仁。后颈部多有榫,用于接背光。
衣着:多为无领通肩大衣,襟部衣纹呈V字或U字形,两臂纹路清晰有力,层次分明。(犍陀罗式佛像的衣着特征多为坦右肩、通肩式大衣的形象。然而中国人有着对称的审美特点和保守的思想特征使,得原本袒右肩在中国变成了V字形或U字形,犍陀罗式的佛造像多见于石窟之中)。
动作:多结禅定印,结跏跌坐于四方台座之上而不露双脚。
四方台:两侧浮雕张嘴狮头,中间刻有插画净水瓶或汉式博山炉(博山炉双侧各有一供养人)。主佛底部(台座底部)四方而中空,用来接于四足方坐。(犍陀罗式佛造像中是没有四足方座的,这来自于汉代的四方榻,可见十六国佛造像是犍陀罗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背光:多为同心圆背光,顶部有榫用于顶接伞盖。
材质:青铜。主佛底部中空,鎏金色暖。手感较清。
以上是笔者对于十六国佛造像的总结。希望对各位佛造像研究爱好者有些许帮助。如有错误的地方,恳请慷慨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