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5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5 [2021/12/18 04:34]
artemis 创建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5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行 2: 行 2:
 =====北魏时期的佛像===== =====北魏时期的佛像=====
 {{tag> 年代:北魏 作者:金申 类别:鉴赏}} {{tag> 年代:北魏 作者:金申 类别:鉴赏}}
-~~PAGEIMAGE:<:佛造像艺术:023-4.jpg>~~+~~PAGEIMAGE:<:佛造像艺术:025-1.jpg>~~
  
 ===|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佛像艺术|=== ===|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佛像艺术|===
行 14: 行 14:
 现存的多尊北魏铜、石佛像,据发现地点和发愿文以及造像风格判断,这些佛像多产自河北省中部、北部,有的可能就是当年平城地方制作的。 现存的多尊北魏铜、石佛像,据发现地点和发愿文以及造像风格判断,这些佛像多产自河北省中部、北部,有的可能就是当年平城地方制作的。
  
-{{ :佛造像艺术:025-1?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1.jpg?direct&600 |}}
  
 首先应提及的是1982年发现于河北蔚县黄梅乡榆涧村原石峰寺内的太平真君五年(444)朱业微造石佛坐像(砂岩、高60.5cm) 。此像为水波式发纹,发绺分为数组,是犍陀罗系统的佛发改造后的图案化发型,袒右肩式大衣,衣纹断面呈三角棱形, 内着僧祗支,双手作禅定印, 结跏趺坐,下为四方台座,正面浮雕博山炉及供养人,圆拱形背光上雕千佛,背后刻发愿文:“太平真君五年甲申……略” 首先应提及的是1982年发现于河北蔚县黄梅乡榆涧村原石峰寺内的太平真君五年(444)朱业微造石佛坐像(砂岩、高60.5cm) 。此像为水波式发纹,发绺分为数组,是犍陀罗系统的佛发改造后的图案化发型,袒右肩式大衣,衣纹断面呈三角棱形, 内着僧祗支,双手作禅定印, 结跏趺坐,下为四方台座,正面浮雕博山炉及供养人,圆拱形背光上雕千佛,背后刻发愿文:“太平真君五年甲申……略”
  
-{{ :佛造像艺术:025-2?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2.jpg?direct&600 |}}
  
 蔚县位于大同东南100多公里,北魏时与恒州平城有称为飞狐道的路可通。从此像的样式似亦可窥当时平城地区大规模开凿石窟之前佛像样式之一斑。 蔚县位于大同东南100多公里,北魏时与恒州平城有称为飞狐道的路可通。从此像的样式似亦可窥当时平城地区大规模开凿石窟之前佛像样式之一斑。
行 24: 行 24:
 尚有早年流落于日本的太安元年(455)张永造石佛坐像(砂岩 、高35.5厘米 日本藤井有邻馆藏)和太安三年(457)宋德兴造石佛坐像(高41.5厘米 砂岩 日本私人收藏)。这二尊像风格一致,应是同一作坊所造,据知当年也发现于大同附近。 尚有早年流落于日本的太安元年(455)张永造石佛坐像(砂岩 、高35.5厘米 日本藤井有邻馆藏)和太安三年(457)宋德兴造石佛坐像(高41.5厘米 砂岩 日本私人收藏)。这二尊像风格一致,应是同一作坊所造,据知当年也发现于大同附近。
  
-{{ :佛造像艺术:025-3?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3.jpg?direct&600 |}}
  
 二像均为袒右肩式大衣, 线条是隆起的,上刻阴线一道,衣纹在左上臂部分叉如燕尾。这种衣纹广泛见于两河流域的希腊化时代的石雕像。 二像均为袒右肩式大衣, 线条是隆起的,上刻阴线一道,衣纹在左上臂部分叉如燕尾。这种衣纹广泛见于两河流域的希腊化时代的石雕像。
  
-{{ :佛造像艺术:025-4?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4.jpg?direct&600 |}}
  
 与北魏早期佛像不同的是,这两尊像的螺发的出现甚早,在整个云冈石窟佛像上找不到同例,如果没有后世的改动,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单尊佛像上螺发的最早之例。 与北魏早期佛像不同的是,这两尊像的螺发的出现甚早,在整个云冈石窟佛像上找不到同例,如果没有后世的改动,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单尊佛像上螺发的最早之例。
行 38: 行 38:
 20窟佛坐像的折带纹刀痕深刻而有厚重感,转折起伏极有力度,左臂部的燕尾纹富有弹性,呈放射式,在五窟中自身风格最为统一,技法最为成熟和完美。 20窟佛坐像的折带纹刀痕深刻而有厚重感,转折起伏极有力度,左臂部的燕尾纹富有弹性,呈放射式,在五窟中自身风格最为统一,技法最为成熟和完美。
  
-{{ :佛造像艺术:025-5?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5.jpg?direct&600 |}}
  
 20窟佛坐像主要采用的是凉州系统的佛像样式 ,其官方认可的图样必然要被广泛摹写,辐射全国,流布天下,成为魏国辖境各处石窟模写的范本。北魏河西诸石窟,辽宁义县万佛堂等佛像无不受此影响。单尊的铜,石佛像也必以此为宗,一时仿效,且贯穿于整个太和时期,约二三十年造型上大同小异,成为所谓太和式佛像。 20窟佛坐像主要采用的是凉州系统的佛像样式 ,其官方认可的图样必然要被广泛摹写,辐射全国,流布天下,成为魏国辖境各处石窟模写的范本。北魏河西诸石窟,辽宁义县万佛堂等佛像无不受此影响。单尊的铜,石佛像也必以此为宗,一时仿效,且贯穿于整个太和时期,约二三十年造型上大同小异,成为所谓太和式佛像。
行 44: 行 44:
 天安元年(466)冯受受造石佛坐像( 砂岩、高28.7厘米、出土地不明、日本大阪美术馆藏),发髻为磨光式,袒右肩大衣,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持大衣一角。尽管出土地不明,但与上述三尊石造像的样式很为接近,应该也是华北北部平城一带所雕。除了手印外,几乎就是20窟大佛的小模型,很可能是从20窟坐佛的图形而来的。 天安元年(466)冯受受造石佛坐像( 砂岩、高28.7厘米、出土地不明、日本大阪美术馆藏),发髻为磨光式,袒右肩大衣,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持大衣一角。尽管出土地不明,但与上述三尊石造像的样式很为接近,应该也是华北北部平城一带所雕。除了手印外,几乎就是20窟大佛的小模型,很可能是从20窟坐佛的图形而来的。
  
-{{ :佛造像艺术:025-6?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6.jpg?direct&600 |}}
  
 河北省易县发现的和平六年(465年)曹尚书施刻的交脚菩萨残像 (砂岩 、残高48厘米、易县文物管理所藏),(下图)可看到双腿部的纹线呈S形,分叉如燕尾形,与20窟佛像的衣纹形式一致。和平六年正当昙曜五窟开凿的工程期间,曹尚书的事迹虽史载缺佚,但曹天度所造石塔,(天安元年、砂岩、原山西朔县崇福寺藏)据铭文可知即是在平城所雕造的。 河北省易县发现的和平六年(465年)曹尚书施刻的交脚菩萨残像 (砂岩 、残高48厘米、易县文物管理所藏),(下图)可看到双腿部的纹线呈S形,分叉如燕尾形,与20窟佛像的衣纹形式一致。和平六年正当昙曜五窟开凿的工程期间,曹尚书的事迹虽史载缺佚,但曹天度所造石塔,(天安元年、砂岩、原山西朔县崇福寺藏)据铭文可知即是在平城所雕造的。
  
-{{ :佛造像艺术:025-7?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7.jpg?direct&600 |}}
  
 可以认为在武州山开窟的热潮中,带动了各地的督抚,贵族们雕铸佛像的风习。曹尚书所造的交脚弥勒像的衣纹样式与20窟大佛同属犍陀罗-凉州系统,可推测易县曹尚书施刻的交脚菩萨像的题材是从武周山流行的交脚菩萨像而来的。 可以认为在武州山开窟的热潮中,带动了各地的督抚,贵族们雕铸佛像的风习。曹尚书所造的交脚弥勒像的衣纹样式与20窟大佛同属犍陀罗-凉州系统,可推测易县曹尚书施刻的交脚菩萨像的题材是从武周山流行的交脚菩萨像而来的。
  
-{{ :佛造像艺术:025-8?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8.jpg?direct&600 |}}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金铜佛立像(高141.5厘米)莲座周缘刻发愿文,难于通读,但仍可辨“太和圆(元)年…… 造弥勒像”数字。此像的衣纹流畅而浅薄,大衣贴体如出水,从此像的风格看,与20窟坐像东侧的立佛衣纹结构近似,属同一系统,其造型样式很可能是从20窟立佛样式而来的。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金铜佛立像(高141.5厘米)莲座周缘刻发愿文,难于通读,但仍可辨“太和圆(元)年…… 造弥勒像”数字。此像的衣纹流畅而浅薄,大衣贴体如出水,从此像的风格看,与20窟坐像东侧的立佛衣纹结构近似,属同一系统,其造型样式很可能是从20窟立佛样式而来的。
  
-{{ :佛造像艺术:025-9?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9.jpg?direct&600 |}}
  
 太和十三年(489年,或太和十九年) 定州赵氏一族造定光佛立像 (砂岩 高约370厘米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 )尺寸高大、气势夺人,在北魏单尊立像中颇具代表性。 太和十三年(489年,或太和十九年) 定州赵氏一族造定光佛立像 (砂岩 高约370厘米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 )尺寸高大、气势夺人,在北魏单尊立像中颇具代表性。
  
-{{ :佛造像艺术:025-10?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10.jpg?direct&600 |}}
  
 佛立像为磨光肉髻,面相丰圆,微含笑意。通肩式大衣,左手握大衣一角,右手作予愿印(手部微残),大火炎纹背光,背后发愿文:太和十九年岁……定州唐郡唐县固……皇帝陛下七妙之零……造定光像一区赵寄赵□赵雅赵买赵双… 。 光背侧刻有太和十三?年造像…… 。可知是今河北中部一带制作的。 佛立像为磨光肉髻,面相丰圆,微含笑意。通肩式大衣,左手握大衣一角,右手作予愿印(手部微残),大火炎纹背光,背后发愿文:太和十九年岁……定州唐郡唐县固……皇帝陛下七妙之零……造定光像一区赵寄赵□赵雅赵买赵双… 。 光背侧刻有太和十三?年造像…… 。可知是今河北中部一带制作的。
行 66: 行 66:
 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的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高94.6公分)比丘僧欣造弥勒三尊立像 ,高肉髻,上有浅水波纹,面相丰颐适中,通肩式大衣,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叉腰,持大衣一角。双腿突显,大衣下露出内着之裙,如重叠的水波状。 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的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高94.6公分)比丘僧欣造弥勒三尊立像 ,高肉髻,上有浅水波纹,面相丰颐适中,通肩式大衣,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叉腰,持大衣一角。双腿突显,大衣下露出内着之裙,如重叠的水波状。
  
-{{ :佛造像艺术:025-11?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11.jpg?direct&600 |}}
  
 值得注意的是其双腿突显,两腿间衣纹呈U形,层层分布如水波漪涟。膝盖亦极力刻化,突起成圆球形。 值得注意的是其双腿突显,两腿间衣纹呈U形,层层分布如水波漪涟。膝盖亦极力刻化,突起成圆球形。
行 76: 行 76:
 与僧欣像造型极相似的还有桓氏一族供养石佛立像(日本大仓集古馆藏,砂岩,高363.3厘米)像身高大,据传为河北涿县永乐村东禅寺之物。 与僧欣像造型极相似的还有桓氏一族供养石佛立像(日本大仓集古馆藏,砂岩,高363.3厘米)像身高大,据传为河北涿县永乐村东禅寺之物。
  
-{{ :佛造像艺术:025-12?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12.jpg?direct&600 |}}
  
 此像造型颇为古朴,高肉髻,浅水波纹、眉高挑、杏眼、通肩式大衣,大衣紧贴躯干。大衣成湿衣状,双腿极突显,膝关节刻意突起成圆球形。小腿部露出内着的裙,边缘如重叠的水波纹,裙摆向两侧飘出。 此像造型颇为古朴,高肉髻,浅水波纹、眉高挑、杏眼、通肩式大衣,大衣紧贴躯干。大衣成湿衣状,双腿极突显,膝关节刻意突起成圆球形。小腿部露出内着的裙,边缘如重叠的水波纹,裙摆向两侧飘出。
行 82: 行 82:
 佛立像一手叉腰,一手施无畏印,双腿叉开,站立的姿式颇为雄健有力,使人想起印度萨尔那特地方雕刻的最早的一菩萨像(印度萨尔那特博物馆 高2.7米),此像上有迦腻色迦王3年比丘巴拉所造的铭文,称为菩萨 。据宫治昭先生考证为马土腊地方制作后又运到萨尔那特的。 关于此像年代有诸说,一般以为是130年左右,王镛先生认为是公元81年 。在佛造像上左手叉腰的情况极为少见,桓氏一族供养石佛立像的姿势与印度初期的这尊佛立像颇为近似。衣着上努力表现腿部的出水状也引人注意,可窥见仍有上述的西域佛像的因素在内。 佛立像一手叉腰,一手施无畏印,双腿叉开,站立的姿式颇为雄健有力,使人想起印度萨尔那特地方雕刻的最早的一菩萨像(印度萨尔那特博物馆 高2.7米),此像上有迦腻色迦王3年比丘巴拉所造的铭文,称为菩萨 。据宫治昭先生考证为马土腊地方制作后又运到萨尔那特的。 关于此像年代有诸说,一般以为是130年左右,王镛先生认为是公元81年 。在佛造像上左手叉腰的情况极为少见,桓氏一族供养石佛立像的姿势与印度初期的这尊佛立像颇为近似。衣着上努力表现腿部的出水状也引人注意,可窥见仍有上述的西域佛像的因素在内。
  
-{{ :佛造像艺术:025-13?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13.jpg?direct&600 |}}
  
 从发愿文的的众多桓姓推知,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下诏改鲜卑及所统部落复姓而改姓桓,故此像实际上应作于太和二十年之后不久。 从发愿文的的众多桓姓推知,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下诏改鲜卑及所统部落复姓而改姓桓,故此像实际上应作于太和二十年之后不久。
行 90: 行 90:
 太和初年(477-499年)起突然涌现出一批尺寸高大 、造型完美,做工细腻,金色灿烂的铜佛像,达到了炉火饨青的地步,如: 太和初年(477-499年)起突然涌现出一批尺寸高大 、造型完美,做工细腻,金色灿烂的铜佛像,达到了炉火饨青的地步,如:
  
-[{{ :佛造像艺术:025-14?direct&600 |杨氏造释迦文佛 太和元年 40厘米 台湾故宫博物藏}}]+[{{ :佛造像艺术:025-14.jpg?direct&600 |杨氏造释迦文佛 太和元年 40厘米 台湾故宫博物藏}}]
  
-[{{ :佛造像艺术:025-15?direct&600 |比丘法恩造释迦文佛 太和年间 47.1厘米 原新田氏收藏}}]+[{{ :佛造像艺术:025-15.jpg?direct&600 |比丘法恩造释迦文佛 太和年间 47.1厘米 原新田氏收藏}}]
  
 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涡旋发式,袒右肩大衣(衣纹在左上臂部分二叉呈燕尾)、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抓大衣一角。方台座束腰部呈梯形,两侧各有一仰首蹲狮,下为四足, 横框饰忍冬纹,足部有供养人,背后为大火焰纹背光,内缘饰三佛或七佛。这种形制的坐像一招一式都是从 20 窟坐佛而来的。但采用的是云冈太和时流行的涡卷发,不取磨光发式。 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涡旋发式,袒右肩大衣(衣纹在左上臂部分二叉呈燕尾)、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抓大衣一角。方台座束腰部呈梯形,两侧各有一仰首蹲狮,下为四足, 横框饰忍冬纹,足部有供养人,背后为大火焰纹背光,内缘饰三佛或七佛。这种形制的坐像一招一式都是从 20 窟坐佛而来的。但采用的是云冈太和时流行的涡卷发,不取磨光发式。
行 126: 行 126:
 孝明帝元诩的熙平,神龟,正光(516-525年)这短短的近十年当中,佛像又出现了一种轻盈华美的样式。如熙平三年(518年)昙仁造观音立像 ,昙仁造二佛并坐像,神龟元年(518年)骑鸟交脚弥勒像等,佛像衣着已摆脱外来形式,改着褒衣博带式大衣,面相清瘦颀长,身躯高挑,衣纹繁复飘逸,裙脚部衣褶重复交叠,坐像呈所谓悬裳座,这些特征均与北魏中晚期石窟造像风格一致。 孝明帝元诩的熙平,神龟,正光(516-525年)这短短的近十年当中,佛像又出现了一种轻盈华美的样式。如熙平三年(518年)昙仁造观音立像 ,昙仁造二佛并坐像,神龟元年(518年)骑鸟交脚弥勒像等,佛像衣着已摆脱外来形式,改着褒衣博带式大衣,面相清瘦颀长,身躯高挑,衣纹繁复飘逸,裙脚部衣褶重复交叠,坐像呈所谓悬裳座,这些特征均与北魏中晚期石窟造像风格一致。
  
-{{ :佛造像艺术:025-16?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16.jpg?direct&600 |}}
  
 正光(520-525年)时佛像流行镂空光背,光背周缘嵌飞天,主尊周围配以菩萨,弟子,供养人,力士,狮子等,组合成一堂高低错落的群像,这种组合样式也与石窟内的数尊一铺的构图相同,尤以飞天飞舞于光背周缘,如火焰之缭绕,造型极为优美,与龙门石窟的火烧洞,莲花洞(516-528年)的火焰与飞天的形式一致。 正光(520-525年)时佛像流行镂空光背,光背周缘嵌飞天,主尊周围配以菩萨,弟子,供养人,力士,狮子等,组合成一堂高低错落的群像,这种组合样式也与石窟内的数尊一铺的构图相同,尤以飞天飞舞于光背周缘,如火焰之缭绕,造型极为优美,与龙门石窟的火烧洞,莲花洞(516-528年)的火焰与飞天的形式一致。
  
-{{ :佛造像艺术:025-17?direct&600 |}}+{{ :佛造像艺术:025-17.jpg?direct&600 |}}
  
 小结: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佛像样式 小结: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佛像样式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5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5.1639827285.txt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6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