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年代:北魏 [2021/12/16 12:08] artemis 创建 |
年代:北魏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1: | 行 1: | ||
{{keywords> | {{keywords> | ||
=====年代: | =====年代: | ||
- | ... | + |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一百四十八年。 |
+ | |||
+ | 北魏时期造像题材上已不似十六国时期多单纯的趺坐佛像,除释迦佛外,又多见交脚弥勒、思惟菩萨、观世音、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也可以这样说,从佛教初入中国的初期佛像样式到北魏太和时期的佛像样式,佛造像的古典样式已经确立和完成了。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将首都从平城迁往洛阳,并颁布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这些措施无疑对汉化进程起了推进作用,也是北方朝野上下形成向往南方汉族制度和文化的反映。反映到佛造像上,佛像衣着逐步摆脱袒右肩式和通肩式大衣,改着褒衣博带式大衣。这种大衣样式实际上是南朝士大夫的衣着,而借鉴到佛像身上。大衣内仍着僧祗支和裙,裙带作结,有的一条下垂,一条甩到左腕上。 又大衣下部形成层层叠叠的密褶,表现在坐姿的佛像上就更为明显,裙脚密密匝匝,形如水波,很的特色,日本称此种裙褶坐姿为悬裳座。造像的面相,由于南朝士人崇尚清谈,以风流潇洒,削瘦欣长为美,此种风习也影响到北朝上层社会。一时间佛、菩萨等的面相都趋于瘦骨清相,这种面型在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的北魏晚期造像上都能看得很清楚。佛的发型,也由北朝早期的磨光肉髻和水波状束发而发展出螺发,这是依据佛经中“螺发右旋其色青钳”和“发彩螺旋”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而来的。(见《方广大庄严经》第三诞生品)。这几种发型在佛像上混合出现。 | ||
+ | |||
+ | 菩萨、飞天等也同样,早期的菩萨袒上身,下着羊肠大裙,头戴高冠,宝缯飘扬。飞天多为束高髻。 体型多浑厚,姿态不够轻盈。到北魏中晚期,除旧有服饰外,菩萨的服饰受当时妇女流行的肩搭帔帛风习影响,帔帛自双肩下垂,在双膝部上捲搭于双肘,再向外飘出,上捲处呈锐角状。以后更发展出帔帛交叉穿于一环,然后再上捲,折角较前为圆缓。大裙更为飘逸宽松,富有动感,不似北魏早期大裙较瘦如裹在腿上一样。飞天的姿态及服饰较前更为飘逸轻盈,衣带飘扬,脸部也更为瘦削俏丽,婉如人间美女。再晚则面型又稍回復匀停,丰瘦适中。 | ||
====外文描述==== | ====外文描述==== | ||
- | North Wei\\ | + | Northern |
====相关页面==== | ====相关页面==== | ||
[[年代: | [[年代: | ||
[[年代: | [[年代: | ||
+ | [[年代: | ||
[[年代: | [[年代: | ||
+ | [[年代: | ||
+ | [[年代: | ||
+ | [[年代: | ||
[[风格: | [[风格: | ||
====造像特征==== | ====造像特征==== | ||
- | ... | + | 北魏佛像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到北魏后期佛像特点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 |
+ | |||
+ | ===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佛像艺术特征=== | ||
+ | 1、佛发为浅水波纹式髻,额发正中呈右旋轮状。菩萨为束发,束发的缯带(宝缯)有如飞舞的蝴蝶,共四条,两两上下飞扬。\\ | ||
+ | 2、佛陀多为袒右肩式大衣,(或通肩式大衣)内着僧祗支,纹线细密,衣领口作折带纹。衣纹的基本结构是那种隆起的扁平状上加阴刻线。菩萨装束为袒上身,戴项饰、臂钏、手镯。璎珞交叉于脐部。下着大裙,身后有帔帛飘扬。\\ | ||
+ | 3、光背为大莲瓣形,火焰纹饰,一般为头光背与身光背二至三重纹饰组成。火焰纹饰多呈变形夔龙状,遒劲有力,内缘多饰飞天、供养人、化佛等纹样。\\ | ||
+ | 4、台座,单尊像多为四足方座,足面有的刻化供养人、卷草纹等。莲花的莲瓣丰满,立体感很强。 | ||
+ | |||
+ |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佛像艺术特征=== | ||
+ | 1、佛像的发髻除磨光式和浅水波式外,山东地区多见螺发形的。面相趋于清瘦。\\ | ||
+ | 2、大衣除袒右肩和通肩式外,还流行南朝文人士大夫穿着的褒衣博带式大衣,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裙带作结,大衣的右衣领往往搭于左手上。大衣的下部衣褶层层重叠,形成三四层。尤其是坐像、衣脚密匝匝,如曲水流波般垂搭于台座前,很有表现的魅力,日本称之为悬裳座。\\ | ||
+ | 3、菩萨们尽管袒上身,但饰物增多,束冠的宝缯也安静地下垂,不再向两侧飘舞,帔帛更为宽肥,有时交差穿过一环,大裙飘逸宽肥,不似早期如紧身裤一样。 | ||
**深度阅读: | **深度阅读: | ||
行 19: | 行 38: |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https:// | ||
====造像列表==== | ====造像列表==== | ||
- | {{topic> | + | 常见主题的北魏时期造像: |
+ | |[{{: | ||
+ | 其它主题的北魏时期造像: | ||
+ | {{to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