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文殊菩萨:文殊菩萨060

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10-11世纪西藏西部克什米尔风格合金铜文殊菩萨立像(北京瀚海)

尺寸:高61cm
年代:10-11世纪
质地:白璃玛 眼睛嵌银 嘴唇嵌红铜 单体浇铸
风格:西藏西部古格 克什米尔
来源:拍卖会
成交:8,395,000元(2012.05)
参阅:北京瀚海
鉴赏: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文殊菩萨060

一尊精美的断臂文殊菩萨像

熊文彬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研究员

在此映入眼帘的是一尊令人熟悉而又陌生,别具一格的菩萨造像。在10-12世纪以阿里为中心的西部西藏广袤地区的寺院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一优美的造型:挺拔玉立的身姿,姣好的面容,起伏优美的轮廓曲线,健美的躯干,精致、洗练的装饰,尤其是残缺的双臂,面部含而不露的神秘的微笑,无不使人立即联想到世界上著名的雕塑杰作维纳斯像。二者是何等的相似,何等的浑然天成!

备受世人推崇的维纳斯大理石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中的一座小岛,因发现时双臂已断裂而被世人誉为“断臂维纳斯”。断臂维纳斯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的青睐,法国甚至不惜重金将其购得,从而成为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件作品享誉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其失去的双臂令人产生的无限遐想和对理想美的不懈追求。世界上曾经有许多雕塑家曾经试图为维纳斯恢复失去的双臂,但其结果是,无论如何努力和尝试,雕塑家们不得不承认,现存的断臂造型才是最美的造型。究其原因,较之于完整的维纳斯造型,断臂造型更具真实性和可塑性。换言之,在审美过程中,受众更愿认同真实的并能激发想象力的审美对象。所谓真实性,即更为人们所熟知,更贴近生活,更易被接受;所谓可塑性,即受众通过审美对象的感知更能唤起特殊的感受,从而激发于对对象无限、丰富的联想。

“缺陷美”或“残缺美”一词于是成为美学中的一种时尚和追求。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雕塑大师也由此受到启迪,创作了不少类似的杰作。其中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在1905年创作的《行走的人》堪称同类作品中的翘楚。在这件青铜雕塑中,罗丹刻意省略了行走者的头部和双臂的塑造,只塑造出布满肌肉的身躯与雄壮有力、大步向前的腿。作品给人的印象是:行走的人虽然一直在朝前行走,瞬息不停,但其身份和终点的不确定性则为受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思和联想。这正是此件作品的魅力之所在!实际上,所谓的缺陷美是一种期待的美,受众在感知已知对象的条件下,期待一种更加完美的美。有了缺陷,才能使人有所向往,有所期待;有了缺陷,才使人在视觉和情感上产生更强烈的冲击力,从而令人深切感受到人类追求完美和进步,呼唤人性最深层次的力量。

与断臂维纳斯相比,眼前的这件断臂菩萨虽然在时代和地域上,甚至是文化背景都完全不同,但其所体现的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与无限的审美期待,则与断臂维纳斯别无二致,异曲同工。

10-12世纪的西部西藏是创造断臂菩萨这一与众不同、美轮美奂杰作的肥沃土壤。

公元9世纪,随着西藏腹地吐蕃王朝的灭亡,其王系之一逃到阿里并建立古格王朝,其国王天神喇嘛益西沃为了重振佛教昔日的辉煌,不仅放弃王位,一心向佛,同时派遣弟子前往近邻克什米尔地区学习佛法。以仁钦桑布为首的弟子们不仅将佛教戒律和典籍带入了古格,并以古格为中心向西藏腹地辐射,完成了佛教在古格地区的复兴,史称“上路弘法”;而且邀请克什米尔艺术家入藏,陆续修建了以托林寺为首的一大批佛教寺院,创作了繁若星辰的艺术作品,史称“克什米尔流派”。

对于这一流派的作品,西藏历代的佛学大师和艺术鉴赏家们都有精彩的品评,其中16世纪著名佛学家白玛噶波(1527-1592年)在其著作《金铜佛像鉴赏》中如此鉴赏道:克什米尔佛像“多以略带黄色的白利玛,尤其是紫利玛、石和陶瓷般材料及合金为胎制作佛像。面部修长丰润,上身和下身细小,眼扁平,鼻梁圆好,唇肥厚。体态惬意,骨节短小,手足柔软,铜唇银眼者为多见。”

正如白玛噶波所鉴赏的一样,此时期典型的克什米尔风格金铜造像多以白利玛和紫利玛为材,菩萨大多头戴三叶冠,面部修长圆润。鼻梁挺直,眼睛嵌银,嘴唇嵌铜。身体修长,腰身纤细,胸部和臀部宽实。右脚直立,左脚前移,膝部微凸,身躯略呈S型。上身裸露,下身穿着裙裤,一长一短,裙摆长垂于双腿之间,衣褶精美繁复。耳环、项链、臂钏简洁、朴素,落络大方。与此同时,一些造像通常在头部装饰花卉,并在周身饰有一个巨大的环形花环。

在这件断臂菩萨造像作品上,这些典型特征都十分醒目:略为缺憾的是,头部三角形的三叶冠部分受损,双手及花环局部断裂。人类的创作力和大自然的造化竟然如此神奇和美妙!正是这些有意或无意的造化,使这件作品锦上添花,竟无意成就了这一流派作品中的绝世之作。

近千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这一流派作品的神奇魅力却依然青春永续。在阿里地区扎达县仁钦桑布的家乡卡孜寺院,古老的托林寺,古格王朝时期的重要艺术遗迹东嘎和皮央石窟,以及今天印属拉达克地区的佛教寺院中,还供奉有一些与此断臂菩萨相似风格的作品。此件作品由于双手断裂,法器缺失,难以断定其身份(从左肩莲花上所托疑似经书的法器看,疑为文殊菩萨),但这些都丝毫无损于其所拥有的神奇的艺术魅力。

菩萨在藏传佛教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用佛教的语言表述,菩萨就是上以智慧追究菩提,下以慈悲救护众生。为了普度苦海中芸芸众生的大我,菩萨放弃了立即成佛的小我。这种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博大而又崇高的奉献精神不仅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信徒,而且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历代艺术家们又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心血都奉献给了这些神灵的塑造和表现。智慧和慈悲是佛教赋予菩萨们的两大灵魂。为了将此塑造得栩栩如生,便于信徒们所接受和喜爱,面部成为宗教艺术家们极端刻画和表现的中心。此件断臂菩萨青春四溢的面部,温柔低视的双眼,尤其是通过五官刻画鱼跃而出的神秘笑意,已经大大超出了宗教艺术的审美要求,迸发出迷人的人性灵光,令人流连忘返……正是这一人性的光芒,赋予了宗教艺术不朽的魅力。


菩萨为立姿,头戴三角形花叶冠,额发齐整,发髻、冠顶残缺。双手缺失,左肩莲花上置般若经,是文殊菩萨的标志性法器之一。面容端秀,弯眉细目。眼眸错银,具有典型的克什米尔艺术风格。耳上冠结小巧,缯带对称飘落在肩侧,虽不够自然但有古拙之趣。上身几近赤裸,强调胸肌。四肢颀长,尤为突出腹部肌肉的结实有力。项链珠粒清晰可见,缀小花叶,与耳珰、冠结遥相呼应。臂钏位置靠上臂,接近腋下,常见于早期造像。颈挂长及膝盖下的粗大花鬘为饰,是西北印度及至西藏西部较为传统的装饰特点。左肩斜披圣线,由双层联珠纹组成。裙裤轻薄贴体,不刻衣襞,仅有垂落腰带的褶皱,落在左腿上。整体而言,造像具有浓厚的喀什米尔风格特点,但双腿直立,躯体肌肉饱满,具有喀什米尔造像里生动自然的韵味,可能为10或11世纪西藏西部的作品。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文殊菩萨:文殊菩萨060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文殊菩萨/文殊菩萨060.1636333097.txt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6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