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观音菩萨:观音菩萨023 [2020/11/15 14:54] 127.0.0.1 外部编辑 |
观音菩萨:观音菩萨023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1: | 行 1: | ||
- | =====清代西藏宫廷风格十一面观音坛城唐卡===== | + | =====6世纪东魏武定六年(548年)石雕比丘道哲造观音立像(河北博物院)===== |
- | {{tag> 主题: | + | {{tag> 主题: |
- | ~~PAGEIMAGE:<: | + | ~~PAGEIMAGE:<: |
- | **年份:清代\\ | + | **尺寸:残高65.9cm\\ |
- | 尺寸:画芯高约57cm 宽约36cm;整体高约123cm 宽约72cm;\\ | + | 年代:东魏武定六年(548年)\\ |
- | 风格:西藏\\ | + | 质地:石雕\\ |
- | 质地:矿物原料布面彩绘\\ | + | 风格:中原\\ |
- | 来源:龘藏\\ | + | 来源:河北博物院\\ |
- | 成交价: 100000元 (2019.07)\\ | + | 参阅:[[http://bwy.hbdjdz.com/ |
- | 鉴赏:** | + | 鉴赏:**\\ |
- | \\ | + | {{ :观音菩萨: |
- | 坛城,就是梵文的“曼陀罗”。它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那时的人们为了防止“魔众”的入侵,修密法时就在修法场地修筑起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土坛,在土坛上修法,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演变出多种形式和类别的曼陀罗。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本源的体系,坛城就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 | + | {{ : |
- | \\ | + | {{ : |
- | 此幅唐卡的主尊是十一面八臂观音,又称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大光普照观世音菩萨。据记载,他最早渊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十一荒神,大约在五、六世纪时为佛教吸收。进入佛门后,佛教为其新编了履历,并赋予了与佛教久远的因缘,《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就是其在佛教中身份重构的重要代表经典!纵观,整幅坛城唐卡以青山绿地为底,蓝天为衬,使得画面透露出大自然的气息,富有现实生活情趣!坛城绘于唐卡正中央,占有较大篇幅,为外圆内方的构图形式,一如常见坛城的平面几何形状;外圆部分由三道围墙构成,自外向内依次为火焰墙、金刚墙、莲花墙;其中,火焰墙,由多种颜色表现火轮的组成,象征出离心;莲花墙,由瓣莲花组成,象征菩提心,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金刚墙,由金刚杵首尾相连组成,象征保护行者不受外在与内在诸魔的障碍。内方部分为宫城,由城门、城楼、城墙、华丽的帷幔、宝幢、宝伞、宝瓶等构成,它们的形制、分布、色彩都有严格的规定,且都具有佛教的象征意义。坛城正中心部分为莲花形,花心处为八臂十一面观音菩萨,菩萨双腿笔直站立,十一面共分五层排列,各面形态不同,由下至上依次为:第一层三面,头戴五花冠,正面双耳下垂大耳环,面形宽大方正,神态沉静安详;第二三层亦为三面,冠戴、面相和神色与第一层基本一致;第四层一面,头戴五花冠,三目圆鼓,须眉如火,龇牙咧嘴,獠牙露齿卷舌,面相十分凶忿;最上一面,慈眉善目,相好庄严,代表无量光佛。八臂或结印或执物,其中主二手合十于胸前持宝珠,右边手分别持数珠、法轮和结与愿印,左边手分别执白莲花、弓箭和净瓶,手臂配置繁而不乱,身躯修长,造型给人亭亭玉立的艺术美感!周围一圈花瓣上均有身色不一的佛祖等稳稳守护着,气势恢弘,又极富装饰效果!天界祥云处,最上方为宗喀巴携二弟子、左为白度母、右为绿度母;青山绿草间,大黑天、马头金刚、吉祥天母虔诚守护着。整幅唐卡尺幅较大,构图规整严谨,画面色彩清丽明亮,大面积翠绿和深蓝的彩色的表现尤其突出,令人想起自然矿物中孔雀石、绿松石和青金石、朱砂等珍稀难得的矿料,如此巧妙的设色,使得唐卡追求的宁静安详的宗教效果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景色更为怡人!唐卡各尊神刻画的细腻传神,风格优雅大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出土地:河北省曲阳修德寺遗址 |
- | {{ : | + | |
- | {{ : | + | 独尊式。举身舟形背光,观音头戴花冠,宝僧下垂至肩,面庞方圆,右手持莲花上举,左手下垂持如意形物。扁胸、腰系裙,披巾在腹前通过一环交叉缠腕后再垂至莲座两侧,赤足立于圆形莲台上,下并连有长方形底座,两侧刻有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