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观音菩萨:观音菩萨060 [2019/12/02 08:43] artemis 创建 |
观音菩萨:观音菩萨060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1: | 行 1: | ||
- | =====12世纪帕拉自在观音嵌银===== | + | =====12世纪印度帕拉合金铜嵌银自在观音(龘藏)===== |
- | {{tag> | + | {{tag> |
~~PAGEIMAGE:<: | ~~PAGEIMAGE:<: | ||
- | **年代:12世纪\\ | + | **尺寸:高约9.4cm,宽约5.6cm\\ |
- | 尺寸:高约9.4cm,宽约5.6cm\\ | + | 年代:12世纪\\ |
- | 风格:帕拉风格\\ | + | |
质地:合金铜;白毫、璎珞、衣缘及长裙嵌银;\\ | 质地:合金铜;白毫、璎珞、衣缘及长裙嵌银;\\ | ||
+ | 风格:帕拉风格\\ | ||
来源:龘藏\\ | 来源:龘藏\\ | ||
- | 成交价:160000元 (2019.10)**\\ | + | 成交:160,000元(2019.10)\\ |
+ | 鉴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在观音,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三种化身之一,代表着面容俊美、姿态典雅的观音形象。在诸多大乘经典,如《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中,都有关于其的记述、可见信仰之广泛。事实上,在早期印度及唐、五代—宋金时期的中国中原地区大乘佛教艺术中,描绘自在观音题材的雕塑作品亦十分流行。佛教传入西藏后,因密教盛行,致使自在观音这一典型的显教观音图像在藏地甚少得见。 \\ | ||
+ | |||
+ | 眼前这尊观音像高超塑形技艺、结合极具张力的艺术表现,展现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殊胜形象。头戴小三叶冠,葫芦形发发高耸,耳上扇形冠结横出,缯带婉转上扬,夸张而富有装饰性。面容安详恬淡,宽额深目,其面部弧形上扬的眉毛,细长呈柳叶状的双眼,较厚的下唇等等,均显示了帕拉造像的特有风格。身体呈三折姿式,腰肢纤细,向左扭转,显得婀娜柔美,双腿健壮,由薄如蝉翼的裙裳遮盖其左腿盘曲、右膝弓立;左手撑地、右臂置于左膝之上,呈现出极为放松的姿态,舒张有度的动作,令肌肉随之变化,增加了张力。身体两侧各有一茎莲花绕臂悠然而上,富有生命力。下承仰覆式莲座,精致的莲瓣为帕拉造像的典型样式。观音以精炼的合金铜铸造,其白毫、璎珞、衣缘及长裙嵌银,再上背面细致的修胎,反映出帕拉造像高超的工艺水准,以及匠师铸造此像时的虔诚用心。此尊造像风格显著,在被国内喜马拉雅艺术爱好者成为必备教科书的《藏传佛教金铜造像图典》中就有一尊12世纪的文殊菩萨像(图一),与此件拍品几乎一致。 \\ | ||
+ | |||
+ | 东北印度的帕拉王朝(约750-1200年)传承十八世,历经五百年之久,对佛教的发展贡献颇巨,使印度佛教达到最后的顶峰。比哈尔和西孟加拉国国佛教寺庙和大学发展成为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研究中心。比哈尔和孟加拉国国的东北印度境内,8-12世纪创造的艺术作品一般称为帕拉艺术,影响深远。至12世纪末,伊斯兰的军队征服了整个东北印度,伴随而来的是对主要寺庙的破坏以及对佛教信众的迫害,帕拉王朝走向覆灭,佛教也在印度彻底灭亡。帕拉王朝的佛像艺术成为了印度佛造像艺术的最后一抹辉煌,这些幸留下来的精美造像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本尊造像和谐的身型比例与优美动感的姿态均彰显着帕拉风格造像的不凡魅力. | ||
来源: | 来源: | ||
1、BertiAschmann旧藏 (瑞士著名喜马拉雅藏家,也是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喜马拉雅藏家之一,旗下同名收藏基金公会已交由苏黎世莱特伯格博物馆全权管理。) | 1、BertiAschmann旧藏 (瑞士著名喜马拉雅藏家,也是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喜马拉雅藏家之一,旗下同名收藏基金公会已交由苏黎世莱特伯格博物馆全权管理。) | ||
行 17: | 行 32: | ||
5、 广州华艺2017春拍,Lot 1031,11/ | 5、 广州华艺2017春拍,Lot 1031,11/ | ||
6、 香港翰海2017秋拍,Lot 0328,10至11世纪自在观音,成交价:RMB 3,763,220 | 6、 香港翰海2017秋拍,Lot 0328,10至11世纪自在观音,成交价:RMB 3,763,220 | ||
- | **鉴赏:**\\ | + | |
- | 自在观音,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三种化身之一,代表着面容俊美、姿态典雅的观音形象。在诸多大乘经典,如《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中,都有关于其的记述、可见信仰之广泛。事实上,在早期印度及唐、五代—宋金时期的中国中原地区大乘佛教艺术中,描绘自在观音题材的雕塑作品亦十分流行。佛教传入西藏后,因密教盛行,致使自在观音这一典型的显教观音图像在藏地甚少得见。 \\ | + | |
- | \\ | + | |
- | 眼前这尊观音像高超塑形技艺、结合极具张力的艺术表现,展现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殊胜形象。头戴小三叶冠,葫芦形发发高耸,耳上扇形冠结横出,缯带婉转上扬,夸张而富有装饰性。面容安详恬淡,宽额深目,其面部弧形上扬的眉毛,细长呈柳叶状的双眼,较厚的下唇等等,均显示了帕拉造像的特有风格。身体呈三折姿式,腰肢纤细,向左扭转,显得婀娜柔美,双腿健壮,由薄如蝉翼的裙裳遮盖其左腿盘曲、右膝弓立;左手撑地、右臂置于左膝之上,呈现出极为放松的姿态,舒张有度的动作,令肌肉随之变化,增加了张力。身体两侧各有一茎莲花绕臂悠然而上,富有生命力。下承仰覆式莲座,精致的莲瓣为帕拉造像的典型样式。观音以精炼的合金铜铸造,其白毫、璎珞、衣缘及长裙嵌银,再上背面细致的修胎,反映出帕拉造像高超的工艺水准,以及匠师铸造此像时的虔诚用心。此尊造像风格显著,在被国内喜马拉雅艺术爱好者成为必备教科书的《藏传佛教金铜造像图典》中就有一尊12世纪的文殊菩萨像(图一),与此件拍品几乎一致。 \\ | + | |
- | \\ | + | |
- | 东北印度的帕拉王朝(约750-1200年)传承十八世,历经五百年之久,对佛教的发展贡献颇巨,使印度佛教达到最后的顶峰。比哈尔和西孟加拉国国佛教寺庙和大学发展成为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研究中心。比哈尔和孟加拉国国的东北印度境内,8-12世纪创造的艺术作品一般称为帕拉艺术,影响深远。至12世纪末,伊斯兰的军队征服了整个东北印度,伴随而来的是对主要寺庙的破坏以及对佛教信众的迫害,帕拉王朝走向覆灭,佛教也在印度彻底灭亡。帕拉王朝的佛像艺术成为了印度佛造像艺术的最后一抹辉煌,这些幸留下来的精美造像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本尊造像和谐的身型比例与优美动感的姿态均彰显着帕拉风格造像的不凡魅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