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083

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3-4世纪新疆地区金铜燃肩释迦牟尼佛(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

尺寸:32 x 24 x 13 cm
年代:3-4世纪
质地:金铜
风格:印度 马图拉
来源: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
鉴赏:

这尊金铜燃肩释迦牟尼佛坐像是在中国河北石家庄所发现的,被公认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约当公元350年前后),在中国新疆西域地区所造,由西域僧人携入至河北。这尊佛像着通肩式长衫,其脸型五官匀称,白毫相,脸庞稍长,颊部颇丰腴,眉修长而通于鼻梁,双目微开,耳大嘴小,唇上有两撇小胡须,束发,发绺中分为水波形。其面相的总体特征与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供养人形象比较接近。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矩形高座上,座前左右各铸一张口吐舌的护法狮,中有宝相花图案,这种印相、坐姿及佛座样式代表了当时金铜佛像的基本特征和规范化形式,并一直传承至北魏初期。

在服饰的处理上,仍基本依循西来造像的法则,通肩斜裹着袈裟,由左肩斜裹向右方,然后甩向背后,衣纹垂褶偏向右侧,线条均衡柔缓,转折圆滑流畅,表明其受印度秣菟罗式造像风格的影响较深。在佛像双肩上生有如锯凿状的四股火焰纹。带有火焰纹的坐佛像在金铜佛像中极为少见,燃肩(也作焰肩)与波斯人崇信拜火的袄教有直接联系。另外;束发上顶戴着一钵状的肉髻,外表无发纹,正中却有一方孔。据说此方孔可能于佛像内装藏舍利有关。

【关于火焰纹肩的来历】

1、由于贵霜时代袄教对火神的崇拜,袄教对于所尊贵国王造像上采用火焰纹饰于肩上,以示尊贵。在袄教盛兴的贵霜时代迦腻色迦王治理的时期,佛教亦十分发达,所以袄教的象征尊贵的火焰纹也被应用在了佛教造像之中。

2、这种火焰式,源出《佛本行经》所载释迦牟尼佛在降伏外道时“身上出火身下出水”的神变传说,后逐渐演变为火焰纹的背光。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083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083.1608127635.txt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6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