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129 [2019/12/02 20:40] artemis 创建 |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129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1: | 行 1: | ||
- | =====7-8世纪斯瓦特释迦牟尼佛嵌银眼===== | + | =====7-8世纪斯瓦特风格合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龘藏)===== |
- | {{tag> | + | {{tag> |
~~PAGEIMAGE:<: | ~~PAGEIMAGE:<: | ||
- | **年代:7-8世纪 \\ | + | **尺寸:高约7.5cm,宽约4.4cm\\ |
- | 尺寸:高约7.5cm,宽约4.4cm\\ | + | 年代:7-8世纪 \\ |
+ | 质地:合金铜 嵌银眼\\ | ||
风格:斯瓦特 \\ | 风格:斯瓦特 \\ | ||
- | 质地:合金铜\\ | ||
注解:背部有原始铸点\\ | 注解:背部有原始铸点\\ | ||
来源:龘藏\\ | 来源:龘藏\\ | ||
- | 成交价:170000元 (2019.10)**\\ | + | 成交:170,000元(2019.10)\\ |
- | | + | 鉴赏:**\\ |
- | 1、四川美术出版社《止间妙相》 | + | |
- | 2、香港法观出版社《印度和西藏铜造像》第一卷:印度和尼泊尔,第41页,图6C | + | |
- | 3、文化艺术出版社《西藏寺庙造像108尊》第26页,图2A | + | |
- | 4、文物出版社《西藏金铜造像图典》第14页,图14 | + | |
- | 5、故宫出版社《故宫经典-藏传佛教造像》第122-124页,图57-60 | + | |
- | 6、文物出版社《海外回流西藏文物精萃》第24-27页 | + | |
- | **鉴赏:**\\ | + | |
- | 斯瓦特山谷位于现今巴控喀什米尔,于中国古代称为乌仗那,自古以来即为欧亚大陆交通的重要通道,于五世纪时由于一批佛教徒为逃避白匈奴之入侵而避难于此,也因此带动了这里佛教的兴盛。而其文化与艺术反映了其融合各种不同文明元素的背景。 其艺术发展于6-8世纪达到了高峰,此时这里的艺术表现融入了此前的犍陀罗艺术与印度笈多王朝的风格,并从中发展出其独特的美学风格。 \\ | + | |
- | \\ | + | |
- | 此尊斯瓦特造像艺术的风格明显,是成熟期的造像艺术的产物。造像整体艺术风格气势磅礴,细腻圆融,庄严静穆。这种皆具雕塑风格性的特征足以显示了当时斯瓦特造像艺术的成熟时期所产生的造像艺术的魅力。在承继了犍陀罗造像艺术的精华,斯瓦特艺术逐渐发展出了独具特色造像风格,这种风格的重要性即体现了其最早以铜为载体的造像的出现,在世界雕塑造像艺术史上有空前的重要意义。\\ | + | |
- | \\ | + | |
- | 佛陀面容俊秀,表情严肃而不失温和;头发后梳,呈波浪状,发髻盘起;目若杏仁,镶嵌白银,弯弯的眉毛细长如柳叶,可见其深邃的眼睛与高耸的鼻梁。其上躯宽厚而饱满,双臂圆润,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手持袈裟的一角,两臂及手及其自然;身着袒肩袈裟,可见波浪形衣褶,自然流畅,宛如清风拂过水面荡起的阵阵涟漪,衣袍所体现出的厚重感,仍依稀可见犍陀罗造像艺术的特征,也完美体现了斯瓦特艺术高超的写实技巧!斯瓦特风格造像最特殊之处在于其独特大莲瓣的样式,此尊造像呈跏趺姿态坐于宽厚混阔且圆融饱满的莲花座上,造像同样显出了博大圆融的雕塑气势,整体观来静穆高尚,体现了当时艺术创造者在通过造像艺术的深邃而精准的传达了佛教内涵对世人的照摄力量。\\ | + | |
- | \\ | + | |
- | 整体观来,此尊造像艺术足以涵括斯瓦特造像艺术的艺术精华所在,是当时造像艺术成熟时期所出现的极具代表性的造像艺术,其在斯瓦特造像艺术史上乃至世界造像艺术的风格与艺术性都具有典型的意义。斯瓦特佛造像为早期佛造像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一个篇章,经过千年来跌宕历史的冲刷,能够给留存到今日亦是难得。 | + | |
{{ : | {{ : | ||
{{ : | {{ : | ||
行 31: | 行 17: | ||
{{ : | {{ : | ||
{{ : | {{ : | ||
+ | 斯瓦特山谷位于现今巴控喀什米尔,于中国古代称为乌仗那,自古以来即为欧亚大陆交通的重要通道,于五世纪时由于一批佛教徒为逃避白匈奴之入侵而避难于此,也因此带动了这里佛教的兴盛。而其文化与艺术反映了其融合各种不同文明元素的背景。 其艺术发展于6-8世纪达到了高峰,此时这里的艺术表现融入了此前的犍陀罗艺术与印度笈多王朝的风格,并从中发展出其独特的美学风格。 \\ | ||
+ | \\ | ||
+ | 此尊斯瓦特造像艺术的风格明显,是成熟期的造像艺术的产物。造像整体艺术风格气势磅礴,细腻圆融,庄严静穆。这种皆具雕塑风格性的特征足以显示了当时斯瓦特造像艺术的成熟时期所产生的造像艺术的魅力。在承继了犍陀罗造像艺术的精华,斯瓦特艺术逐渐发展出了独具特色造像风格,这种风格的重要性即体现了其最早以铜为载体的造像的出现,在世界雕塑造像艺术史上有空前的重要意义。\\ | ||
+ | \\ | ||
+ | 佛陀面容俊秀,表情严肃而不失温和;头发后梳,呈波浪状,发髻盘起;目若杏仁,镶嵌白银,弯弯的眉毛细长如柳叶,可见其深邃的眼睛与高耸的鼻梁。其上躯宽厚而饱满,双臂圆润,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手持袈裟的一角,两臂及手及其自然;身着袒肩袈裟,可见波浪形衣褶,自然流畅,宛如清风拂过水面荡起的阵阵涟漪,衣袍所体现出的厚重感,仍依稀可见犍陀罗造像艺术的特征,也完美体现了斯瓦特艺术高超的写实技巧!斯瓦特风格造像最特殊之处在于其独特大莲瓣的样式,此尊造像呈跏趺姿态坐于宽厚混阔且圆融饱满的莲花座上,造像同样显出了博大圆融的雕塑气势,整体观来静穆高尚,体现了当时艺术创造者在通过造像艺术的深邃而精准的传达了佛教内涵对世人的照摄力量。\\ | ||
+ | \\ | ||
+ | 整体观来,此尊造像艺术足以涵括斯瓦特造像艺术的艺术精华所在,是当时造像艺术成熟时期所出现的极具代表性的造像艺术,其在斯瓦特造像艺术史上乃至世界造像艺术的风格与艺术性都具有典型的意义。斯瓦特佛造像为早期佛造像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一个篇章,经过千年来跌宕历史的冲刷,能够给留存到今日亦是难得。 | ||
+ | |||
+ | 参阅: | ||
+ | 1、四川美术出版社《止间妙相》 | ||
+ | 2、香港法观出版社《印度和西藏铜造像》第一卷:印度和尼泊尔,第41页,图6C | ||
+ | 3、文化艺术出版社《西藏寺庙造像108尊》第26页,图2A | ||
+ | 4、文物出版社《西藏金铜造像图典》第14页,图14 | ||
+ | 5、故宫出版社《故宫经典-藏传佛教造像》第122-124页,图57-60 | ||
+ | 6、文物出版社《海外回流西藏文物精萃》第24-27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