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140 [2019/12/08 05:15] artemis 创建 |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140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1: | 行 1: | ||
- | =====北齐铜鎏金释迦牟尼造像天统元年===== | + | =====北齐(天统元年)铜鎏金释迦牟尼佛(旃檀佛)(龘藏)===== |
- | {{tag> | + | {{tag> |
~~PAGEIMAGE:<: | ~~PAGEIMAGE:<: | ||
- | **年代:北齐 天统元年\\ | + | **尺寸:高约18.5cm,宽约5.8cm;整体高约19.3cm\\ |
- | 尺寸:高约18.5cm,宽约5.8cm;整体高约19.3cm\\ | + | 年代:北齐 |
- | 风格:北齐风格\\ | + | |
质地:铜鎏金\\ | 质地:铜鎏金\\ | ||
- | 注解:背光有小铸损、底座有铸漏。\\ | + | 风格:北齐 中原\\ |
来源:龘藏\\ | 来源:龘藏\\ | ||
- | 成交价:740000元 (2019.10)\\ | + | 成交:740,000元(2019.10)\\ |
- | 来源:台湾世家2015春拍,Lot 6051,北齐铜鎏金释迦牟尼造像,成交价:RMB 864,000。**\\ | + | 参阅:台湾世家2015春拍,Lot 6051,北齐铜鎏金释迦牟尼造像,成交价:RMB 864,000\\ |
- | | + | 鉴赏:**\\ |
- | 1、文物出版社《佛影灵奇-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第234页; | + | |
- | 2、文物出版社《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第306页; | + | |
- | 3、山东美术出版社《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第99页; | + | |
- | 4、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艺术品经眼录—埃斯肯纳齐的回忆》第215页; | + | |
- | 5、香港苏富比2016秋拍,Lot 3215,北齐鎏金铜观世音菩萨立像,成交价:RMB 4,403,200 | + | |
- | **鉴赏:**\\ | + | |
- | 北齐时代(550~577),由文宣帝高洋取东魏而代之,高齐政权是鲜卑化汉人,反对北魏孝文帝以来的汉化政策,最后为北周所灭,前后共六帝二十八年。\\ | + | |
- | \\ | + | |
- | 佛教石雕造像随着时间的演变与发展,从碑像的高浮雕、背屏式半圆雕到单体圆雕,北朝后期的北齐佛雕艺术,是继北魏之后,北朝佛教造像的另一高峰,亦是北魏至隋唐间重要的过渡时期。北齐石雕立佛盛行,背屏式造像减少,单体圆雕发展成熟,成为青州造像的主流,意味着佛像独立供养的新局面。\\ | + | |
- | \\ | + | |
- | 北齐造像一改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样式,青州佛像服饰,具有明显的“曹衣出水”特征,又称“曹家样”,是由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曹仲达所创之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身披薄纱,宛如出水之感,后人因之命名。衣薄贴体如出水中,既表现了衣着质地,亦表现了躯体的流线变化(图一)。\\ | + | |
- | \\ | + | |
- | 此尊造像释迦牟尼立于双层四足方形座上,作施无谓与愿印,双目细小,嘴角抿笑,神形温和慈祥,后饰舟形背光,上刻火焰纹,头光双玄纹一圈,内饰莲瓣纹,火焰纹光背细瘦,刀刻纹饰线条遒劲有力。整体形式高挑清秀,铸造精湛。台座四足錾刻发愿文:「天统元年十二月十日佛弟子女道……」天统(565年四月~569年十二月)是北齐后主高纬的年号,历时4年余。此类双层四方台座在南北朝的造像中非常罕见,在东魏至北齐初年有过短暂流行,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博物馆中有一尊北齐河清三年(564年)的铜佛立像(图二),可做参考。\\ | + | |
- | \\ | + | |
- | 此类佛陀立像风格亦可见于同时期之石窟及雕刻作品,但大多沿袭北魏之风格,尤其在背屏一处使用火焰纹,为北魏造像常用之纹饰,无论石窟背屏,建筑之门楣皆常见,原为西域佛教艺术之忍冬纹,在中国经过本土化逐渐成为相对程式化的反C型火焰纹,风格鲜明,这与一尊日本私人收藏的北齐武平五年(574年)的铜观音像(图三)风格一致。本尊佛陀身形细瘦,将北魏时期相对沉重之袈裟去掉,躯体腹部从侧面观常略微突出,注重对于线条之表达,为之后隋唐佛教美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类金铜鎏金造像相比石雕数量稀少,加之在隋朝以前经历了历史上数次毁佛灭法运动,致使高古佛像十分少见或品相残缺,而此像完整无缺,鎏金厚重灿烂,纪年明确,可以说是北齐金铜造像中难得见的精品之作。 | + | |
{{ : | {{ : | ||
{{ : | {{ : | ||
行 36: | 行 20: | ||
{{ : | {{ : | ||
{{ : | {{ : | ||
+ | 北齐时代(550~577),由文宣帝高洋取东魏而代之,高齐政权是鲜卑化汉人,反对北魏孝文帝以来的汉化政策,最后为北周所灭,前后共六帝二十八年。\\ | ||
+ | \\ | ||
+ | 佛教石雕造像随着时间的演变与发展,从碑像的高浮雕、背屏式半圆雕到单体圆雕,北朝后期的北齐佛雕艺术,是继北魏之后,北朝佛教造像的另一高峰,亦是北魏至隋唐间重要的过渡时期。北齐石雕立佛盛行,背屏式造像减少,单体圆雕发展成熟,成为青州造像的主流,意味着佛像独立供养的新局面。\\ | ||
+ | \\ | ||
+ | 北齐造像一改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样式,青州佛像服饰,具有明显的“曹衣出水”特征,又称“曹家样”,是由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曹仲达所创之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身披薄纱,宛如出水之感,后人因之命名。衣薄贴体如出水中,既表现了衣着质地,亦表现了躯体的流线变化(图一)。\\ | ||
+ | \\ | ||
+ | 此尊造像释迦牟尼立于双层四足方形座上,作施无谓与愿印,双目细小,嘴角抿笑,神形温和慈祥,后饰舟形背光,上刻火焰纹,头光双玄纹一圈,内饰莲瓣纹,火焰纹光背细瘦,刀刻纹饰线条遒劲有力。整体形式高挑清秀,铸造精湛。台座四足錾刻发愿文:「天统元年十二月十日佛弟子女道……」天统(565年四月~569年十二月)是北齐后主高纬的年号,历时4年余。此类双层四方台座在南北朝的造像中非常罕见,在东魏至北齐初年有过短暂流行,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博物馆中有一尊北齐河清三年(564年)的铜佛立像(图二),可做参考。\\ | ||
+ | \\ | ||
+ | 此类佛陀立像风格亦可见于同时期之石窟及雕刻作品,但大多沿袭北魏之风格,尤其在背屏一处使用火焰纹,为北魏造像常用之纹饰,无论石窟背屏,建筑之门楣皆常见,原为西域佛教艺术之忍冬纹,在中国经过本土化逐渐成为相对程式化的反C型火焰纹,风格鲜明,这与一尊日本私人收藏的北齐武平五年(574年)的铜观音像(图三)风格一致。本尊佛陀身形细瘦,将北魏时期相对沉重之袈裟去掉,躯体腹部从侧面观常略微突出,注重对于线条之表达,为之后隋唐佛教美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类金铜鎏金造像相比石雕数量稀少,加之在隋朝以前经历了历史上数次毁佛灭法运动,致使高古佛像十分少见或品相残缺,而此像完整无缺,鎏金厚重灿烂,纪年明确,可以说是北齐金铜造像中难得见的精品之作。 | ||
+ | |||
+ | 参阅: | ||
+ | 1、文物出版社《佛影灵奇-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第234页; | ||
+ | 2、文物出版社《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第306页; | ||
+ | 3、山东美术出版社《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第99页; | ||
+ | 4、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艺术品经眼录—埃斯肯纳齐的回忆》第215页; | ||
+ | 5、香港苏富比2016秋拍,Lot 3215,北齐鎏金铜观世音菩萨立像,成交价:RMB 4,403,20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