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44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44 [2021/12/18 10:19]
artemis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44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行 3: 行 3:
 ~~PAGEIMAGE:<:佛造像艺术:025-3.jpg>~~ ~~PAGEIMAGE:<:佛造像艺术:025-3.jpg>~~
 **尺寸:高35.5cm\\ **尺寸:高35.5cm\\
-年代:北魏\\+年代:北魏太安元年(455年)\\
 质地:石雕\\ 质地:石雕\\
 风格:中原\\ 风格:中原\\
行 13: 行 13:
  
 此像衣纹扁平状突起,上刻阴线与敦煌石窟中十六国佛像和中亚地区此期佛像手法相同。光背后浮雕为“舍身饲虎”和“睒子本生”的故事内容。佛的螺发在单尊造像上为最早所见。 此像衣纹扁平状突起,上刻阴线与敦煌石窟中十六国佛像和中亚地区此期佛像手法相同。光背后浮雕为“舍身饲虎”和“睒子本生”的故事内容。佛的螺发在单尊造像上为最早所见。
 +
 +----
 +早期的石佛像有北魏太安元年(455年)张永造石佛坐像,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此像为砂岩制,高35.5 厘米,出土地不明,背光后有发愿文∶太安元年乙酉二月佛弟子张永敬造。又有“弟子张秉”、“弟子张保”、“弟子张昌”等多人刻名,可知此像为张氏家族集资施刻供养。
 +
 +释迦佛螺发,袒右肩式大衣,禅定印,趺坐于四方台座。台座正面为三个火焰形龛楣的小龛,正中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两侧为二禅定佛;两边共刻四位供养人,台座两侧为二狮子。背光呈大椭圆形,纹饰分为五层,外缘为卷草纹,依次为千佛、飞天、千佛、佛养天人。佛像两侧又有二思惟菩萨,一手支颐,一腿翘起。此像高度虽不甚高,但造型上具有许多早期石雕佛像的特征,内容丰富,颇值得探讨。
 +
 +早期的铜石佛像经魏太平真君七年(446 年)太武帝灭佛运动,所见甚稀,此像为太安元年所造,系文成帝拓跋即位后,于兴安元年(452年)宣布恢复佛法后不久所造,故在学术上很有价值。
 +
 +此佛像有几点值得注意的特征,首先是佛的螺发,十六国时期的佛像多为磨光肉髻,肉髻浑圆如丸,光润圆滑;或者是如汉式的束发状发髻,刻纹清晰。此像发髻如果没经后世修改,应可说是初期所见较早的螺发样式,此点在造像学上颇有意义。例如晚于此像大约五年雕造的云冈20窟大佛仍作磨光肉髻,云冈北魏初期的佛像也多数为磨光肉髻,或者是受犍陀罗影响的涡卷状发髻及浅水波状发髻。在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5 窟中佛像螺发形几乎没有见到。这种螺发应是发源于马土腊地方的佛像样式,在晚期犍陀罗造像上也偶然可见,是马土腊地方佛像的一些特点也影响了犍陀罗佛像(图2)的现象。
 +
 +中国早期佛像主要接受的是犍陀罗的影响,张永造像在公元455 年早于云冈即出现了螺发,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说明此像还带有马土腊佛像(图3)的因素。与此尊造像风格相似的还有一尊北魏太安三年(457 年)宋德兴造石佛坐像(图4)(高41.5厘米,现在日本),其构图和衣纹样式均与张永造像极近似,值得注意的是佛像也为螺发,可见这不是偶然现象。从这两尊造像风格和砂岩质地判断,应是同一地区制造。
 +
 +张永造像为袒右肩式大衣,内着僧支。衣纹形式为扁弧状隆起,上刻阴线一道。左上臂部分的衣纹往往分二叉如燕尾状。这种衣纹是十六国至北魏初期石窟造像中常见的衣纹形式。此种衣纹起源甚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后西亚一带的希腊化雕刻上, 如叙利亚的巴尔米拉(palmyra)出土的飨宴图(2 - 3 世纪)石雕像上即可看到(图5)。表现在中国主要还是犍陀罗的样式被加以归纳后的装饰性衣纹。在敦煌石窟早期的雕刻和云冈20 窟大佛(图7)身上均看得很清楚。这也是宿白先生所谓的云冈早期造像溯自凉州的特征之一。张永造像和宋德兴造像的出土地不明,但从各方面风格分析,此像与云冈20 窟大佛(图8)仍属同一系统的造像,估计是平城(大同)附近制作的。
 +
 +台座的正面开小龛、内有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的题材,在单尊石雕上出现,是早期石佛造像的特征之一。云冈石窟中的二佛并坐像在昙曜5 窟中即已出现,但多见于云冈第二期太和年间(477-499 年)。在单尊造像上出现二佛并坐像,可以说张永造像是目前所见最早的。
 +
 +又佛坐像两侧的二思惟菩萨,思惟像作左右对称状,可见于云冈第5 窟南壁下层西侧佛龛内,相当于云冈中期。在这单尊石像上出现二思惟菩萨像也是最早之例。二思惟像表现的是什么教理,学术界有不同解释,一般认为是依据南北朝时流行的《弥勒菩萨上生经》和《弥勒菩萨下生经》而来的。
 +
 +大椭圆形背光,最外缘为三叉叶状的卷草纹,这种三叉形草叶纹是犍陀罗柱头上常见的装饰纹样,它含有希腊和波斯的因素。
 +
 +上述两像作于5 世纪中叶,是带有较多犍陀罗和凉州因素的早期佛造像,且都有明确纪年,可作为研究此期石窟造像和单尊造像的标准器。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44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44.1639847940.txt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6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