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尺寸:10.8 × 5.5 × 5 cm
年代:8-9世纪
质地:合金铜鎏金(Gilt copper alloy)
风格:中原
来源: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参阅:外部链接
鉴赏:
Vajrasattva Seated on Lotus Flower with Hands Grasping a Thunderbolt (Vajra) and Bell (Ghanta) with Thunderbolt Handle
唐,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
铜鎏金,高10.8厘米
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芝加哥馆藏一尊金刚萨埵菩萨像,坐于一整朵莲花上,莲花下原有半球形底座〔图7〕。菩萨右手举于胸前,执金刚杵,象征佛陀钻石般纯洁的智慧,左手栖于腰侧,手持金刚铃。两件法器一起象征智慧和慈悲,它们既是金刚萨埵的标志物,也是密宗佛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密宗于8世纪传入中国,9世纪传入日本,在此过程中金刚萨埵被尊为阿閦(音怵)佛,即东方不动如来的报身像。据文献、图像和一些早期绘画,金刚萨埵常被置于密宗坛城的中心位置。在后期的密教中,金刚萨埵成为最高佛普贤王如来的报身佛。
在日本收藏中幸存的一些镀金密教佛像可与本馆藏品相类比。这些精美的造像可能原本被用于构建三维坛城,正如日本京都东寺内著名的坛城。20世纪初,在印尼东爪哇的岸朱发现了一组大型青铜造像(包括金刚萨埵),其尺寸与日藏造像相似。另外在蒙古和西藏也保存有类似的造像坛城。本馆藏金刚萨埵依其风格可断代为8世纪末9世纪初,提供了这种造像坛城存在的最早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