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金刚萨埵:金刚萨埵069 [2020/06/23 09:51] artemis 创建 |
金刚萨埵:金刚萨埵069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1: | 行 1: | ||
- | =====11世纪西藏唐卡金刚萨埵及明妃(法国吉美博物馆)===== | + | =====11世纪西藏唐卡金刚萨埵及明妃(巴黎吉美博物馆)===== |
- | {{tag> 主题: | + | {{tag> 主题: |
~~PAGEIMAGE:< | ~~PAGEIMAGE:< | ||
**尺寸:59.7厘米*51厘米\\ | **尺寸:59.7厘米*51厘米\\ | ||
- | 年代:11世纪(1075年)\\ | + | 年代:11世纪晚期\\ |
质地:唐卡(不透明水彩棉花)\\ | 质地:唐卡(不透明水彩棉花)\\ | ||
风格:西藏中部\\ | 风格:西藏中部\\ | ||
- | 来源:法国吉美博物馆\\ | + | 来源:巴黎吉美博物馆\\ |
参阅:\\ | 参阅:\\ | ||
鉴赏:**\\ | 鉴赏:**\\ | ||
行 16: | 行 16: | ||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公开回顾自己过去的工作,我应当重新审视我们早期的西藏绘画知识细节,其中一些只在本目录里才为人所知。我在1990年首次公布这幅画,称其可能来自夏鲁寺,13世纪中期,“过渡的东印度派”。对早期绘画的研究大大扩展,目前已面世的早期绘画集也大幅度增加。因此,针对此能做一些比较研究,对早期绘画的研究也能采取一些新技术。 |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公开回顾自己过去的工作,我应当重新审视我们早期的西藏绘画知识细节,其中一些只在本目录里才为人所知。我在1990年首次公布这幅画,称其可能来自夏鲁寺,13世纪中期,“过渡的东印度派”。对早期绘画的研究大大扩展,目前已面世的早期绘画集也大幅度增加。因此,针对此能做一些比较研究,对早期绘画的研究也能采取一些新技术。 | ||
- | 吉美博物馆收集的著名蓝色金刚萨埵与其明妃(或称金刚自在天女是在很多方面都不同寻常。尽管金刚萨埵的蓝色形式是在宁玛派(Nyingma)冥想中提到过,但经文中还未出现明确的参考。然而,画中的菩萨外形与两幅宝胜如来画(目录13和14)和不空成就佛画(目录16)里的肖像几乎一模一样。这些画中的两个在铭文显示与《净除一切恶道密宗》有联系(目录13和16),虽然还没有注意到有铭文,但第三个(目录14)肖像结构与密宗的曼荼罗完全匹配。4因为肖像的相似性,这幅画似乎也来自同一轮。密宗开始唤起金刚萨埵,至少产生一个他的曼荼罗(坛场),并认定他是所有曼荼罗(坛场)的产生者。在这种情况下,金刚萨埵作为报化佛是纯净的修行者(见文章,金刚萨埵修行)。这对佛的蓝色将其标识为在所有空间整体的永久性,即在金刚萨埵冥想的完成阶段。如果追溯的话,这幅画的背面很有可能也有一个所谓的噶当派“佛教信条”铭文。如果这幅画在肖像上属于同一轮的假设是正确的,它很可能代表冥想的初步净化阶段,通过这个阶段,修行者为其冥想的其他部分做准备。 | + | 吉美博物馆收集的著名蓝色金刚萨埵与其明妃(或称金刚自在天女)是在很多方面都不同寻常。尽管金刚萨埵的蓝色形式是在宁玛派(Nyingma)冥想中提到过,但经文中还未出现明确的参考。然而,画中的菩萨外形与两幅宝胜如来画(目录13和14)和不空成就佛画(目录16)里的肖像几乎一模一样。这些画中的两个在铭文显示与《净除一切恶道密宗》有联系(目录13和16),虽然还没有注意到有铭文,但第三个(目录14)肖像结构与密宗的曼荼罗完全匹配。4因为肖像的相似性,这幅画似乎也来自同一轮。密宗开始唤起金刚萨埵,至少产生一个他的曼荼罗(坛场),并认定他是所有曼荼罗(坛场)的产生者。在这种情况下,金刚萨埵作为报化佛是纯净的修行者(见文章,金刚萨埵修行)。这对佛的蓝色将其标识为在所有空间整体的永久性,即在金刚萨埵冥想的完成阶段。如果追溯的话,这幅画的背面很有可能也有一个所谓的噶当派“佛教信条”铭文。如果这幅画在肖像上属于同一轮的假设是正确的,它很可能代表冥想的初步净化阶段,通过这个阶段,修行者为其冥想的其他部分做准备。 |
随行的菩萨好像是阿什塔马哈菩萨,类似于目录13中的那组菩萨,但只有其中两个实际上可以确认:在这对佛正右方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正上方的文殊菩萨。这幅画中的菩萨实际上的真正来源并不是经文本身,而是佛教艺术中对称与仪轨的常见需求。菩萨的其他早期绘画类型一般大同小异(例如目录13),因为金刚萨埵一般不会产生冥想的菩萨,修行者达到金刚萨埵的状态后产生一切菩萨。因此,这幅画中的菩萨很可能只是为了配合一套并不存在的其他菩萨画作。 | 随行的菩萨好像是阿什塔马哈菩萨,类似于目录13中的那组菩萨,但只有其中两个实际上可以确认:在这对佛正右方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正上方的文殊菩萨。这幅画中的菩萨实际上的真正来源并不是经文本身,而是佛教艺术中对称与仪轨的常见需求。菩萨的其他早期绘画类型一般大同小异(例如目录13),因为金刚萨埵一般不会产生冥想的菩萨,修行者达到金刚萨埵的状态后产生一切菩萨。因此,这幅画中的菩萨很可能只是为了配合一套并不存在的其他菩萨画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