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鉴定技巧:鉴定技巧025 [2021/11/25 07:03] artemis [藏传佛教造像的流派与样式(上)] |
鉴定技巧:鉴定技巧025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1: | 行 1: | ||
{{keywords> | {{keywords> | ||
=====藏传佛教造像的流派与样式(上)===== | =====藏传佛教造像的流派与样式(上)===== | ||
- | {{tag> 风格: | + | {{tag> |
~~PAGEIMAGE:<: | ~~PAGEIMAGE:<: | ||
- | |||
[{{: | [{{: | ||
- | |||
藏传佛教是指七世纪在西藏地区形成的以藏语为载体的佛教, 有显密二宗。其教派众多, 教理繁奥。藏传佛教极重视以美术弘扬教法, 即所谓“ 五明” 之一的“ 工巧明” , 遗留有数量庞大的壁画、唐喀、雕, 沪塑等美术品, 成为各国学者热心研究的对象, 并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藏传佛教是指七世纪在西藏地区形成的以藏语为载体的佛教, 有显密二宗。其教派众多, 教理繁奥。藏传佛教极重视以美术弘扬教法, 即所谓“ 五明” 之一的“ 工巧明” , 遗留有数量庞大的壁画、唐喀、雕, 沪塑等美术品, 成为各国学者热心研究的对象, 并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
行 35: | 行 33: | ||
佛陀着通肩式大衣, 衣纹呈规律的U形, 较为稠密, 布满全身, 以小臂部最为细密, 这种衣纹无疑是从键陀罗的写实性衣褶变化而来, 是键陀罗晚期衣褶走向程式化而呈现的装饰性样式(图3 大英博物馆藏7世纪斯瓦特式释迎佛像)。 | 佛陀着通肩式大衣, 衣纹呈规律的U形, 较为稠密, 布满全身, 以小臂部最为细密, 这种衣纹无疑是从键陀罗的写实性衣褶变化而来, 是键陀罗晚期衣褶走向程式化而呈现的装饰性样式(图3 大英博物馆藏7世纪斯瓦特式释迎佛像)。 | ||
- | 菩萨束发高耸呈扇形 冠式为三枚片饰组成的基本格式, 正中饰有弯月, 此种冠式据考证可追朔到波斯萨珊时代(公元二至六世纪)的冠式。束冠的绪带在两耳上方结束成折扇形, 头发分成两络垂于两肩, 理络、项饰、手镯等均较粗大简略(图4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7世纪斯瓦特式莲花手观音像)。 | + | 菩萨束发高耸呈扇形, 冠式为三枚片饰组成的基本格式, 正中饰有弯月, 此种冠式据考证可追朔到波斯萨珊时代(公元二至六世纪)的冠式。束冠的绪带在两耳上方结束成折扇形, 头发分成两络垂于两肩, 理络、项饰、手镯等均较粗大简略(图4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7世纪斯瓦特式莲花手观音像)。 |
总体看, 斯瓦特造像极为饱满, 立体感很强, 注重远观效果, 样式简练, 细部刻化恰到好处, 具有很强的雕塑性, 仍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着键陀罗造像遗风, 对克什米尔和西藏西部造像样式影响很大。其铜质多为青铜, 一般不夔金。 | 总体看, 斯瓦特造像极为饱满, 立体感很强, 注重远观效果, 样式简练, 细部刻化恰到好处, 具有很强的雕塑性, 仍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着键陀罗造像遗风, 对克什米尔和西藏西部造像样式影响很大。其铜质多为青铜, 一般不夔金。 | ||
- | 题材上, 早期造像除佛陀外, 弥勒、观音、文殊等都可见到, 也有饰有四佛的青铜小塔。九世纪后的晚期造像可见有大日如来、金刚萨唾、马头观音(图5 美国圣 | + | 题材上, 早期造像除佛陀外, 弥勒、观音、文殊等都可见到, 也有饰有四佛的青铜小塔。九世纪后的晚期造像可见有大日如来、金刚萨唾、马头观音(图5 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藏8-9世纪斯瓦特式马头观音像)等密教佛像。 |
- | 路易斯美术馆藏8-9世纪斯瓦特式马头观音像)等密教佛像。 | + | |
斯瓦特地区佛教雕塑的样式为世人所解不过是数十年之事, 其在佛教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颇可深人探讨。 | 斯瓦特地区佛教雕塑的样式为世人所解不过是数十年之事, 其在佛教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颇可深人探讨。 | ||
行 56: | 行 53: | ||
克什米尔佛像头部浑圆、宽额、丰颐、耳垂极大, 垂至肩部。额间白毫扁圆而大,有的用紫铜或白银镶嵌。突出的感觉是双眼大而开张, 眼睑轮廓分明, 眼白嵌银, 眼部在脸上占有突出的位置。双眉高挑而长,眉弓突起,也有眉弓上再刻阴线并嵌银者。嘴型小巧优美。肉髻高矮适度, 螺发也较平缓, 不似有的西藏清代佛像螺发尖锐刺手。这种突出双眼, 表情生动的脸部其实也并非凭空创作, 它实际上也是以本地人种的面貌为依据而不自觉地制作出来的。也有的克什米尔佛像脸部制作极为模糊不清, 五官含混, 不知是工艺上的原因还是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然。 | 克什米尔佛像头部浑圆、宽额、丰颐、耳垂极大, 垂至肩部。额间白毫扁圆而大,有的用紫铜或白银镶嵌。突出的感觉是双眼大而开张, 眼睑轮廓分明, 眼白嵌银, 眼部在脸上占有突出的位置。双眉高挑而长,眉弓突起,也有眉弓上再刻阴线并嵌银者。嘴型小巧优美。肉髻高矮适度, 螺发也较平缓, 不似有的西藏清代佛像螺发尖锐刺手。这种突出双眼, 表情生动的脸部其实也并非凭空创作, 它实际上也是以本地人种的面貌为依据而不自觉地制作出来的。也有的克什米尔佛像脸部制作极为模糊不清, 五官含混, 不知是工艺上的原因还是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然。 | ||
- | 佛的大衣亦为通肩和祖右肩式两种,衣纹式样上有马土腊式的U字形和萨尔那特式的无衣纹大衣, 仅在领口, 袖口作出大衣的边际线, 以示大衣的存在。大衣紧贴躯干, 有的感觉大衣在正面并不存在,只是身后搭有披风的感觉。晚期的佛陀也象菩萨一样戴冠和饰有项链、手镯等, 这种在佛陀神格造像上加饰菩萨格的装饰,使佛陀也呈菩萨妆, 即所谓装饰佛, 是大约八世纪前后开始见于斯瓦特和克什米尔佛像的, 以后此种装饰佛也不时可见于尼泊尔和西藏佛像上(图6 美国大都会艺术馆藏9-10世纪克什米尔式佛立像). | + | 佛的大衣亦为通肩和祖右肩式两种,衣纹式样上有马土腊式的U字形和萨尔那特式的无衣纹大衣, 仅在领口, 袖口作出大衣的边际线, 以示大衣的存在。大衣紧贴躯干, 有的感觉大衣在正面并不存在,只是身后搭有披风的感觉。晚期的佛陀也象菩萨一样戴冠和饰有项链、手镯等, 这种在佛陀神格造像上加饰菩萨格的装饰,使佛陀也呈菩萨妆, 即所谓装饰佛, 是大约八世纪前后开始见于斯瓦特和克什米尔佛像的, 以后此种装饰佛也不时可见于尼泊尔和西藏佛像上([[释迦牟尼佛: |
菩萨戴高冠, 冠饰巍峨高耸, 冠正中饰有坐佛、宝瓶、宝塔等, 以为标帜菩萨的身份。也有正中饰来源于波斯萨珊王朝的弯月。早期七至九世纪的冠饰较为沉重,以后冠饰趋轻盈剔透。束冠的细带结束成扇形, 位于两耳上方。蹭带沉重地垂于两肩, 晚期(十世纪后)则较有取动感。 | 菩萨戴高冠, 冠饰巍峨高耸, 冠正中饰有坐佛、宝瓶、宝塔等, 以为标帜菩萨的身份。也有正中饰来源于波斯萨珊王朝的弯月。早期七至九世纪的冠饰较为沉重,以后冠饰趋轻盈剔透。束冠的细带结束成扇形, 位于两耳上方。蹭带沉重地垂于两肩, 晚期(十世纪后)则较有取动感。 | ||
行 101: | 行 98: | ||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即上述尼泊尔佛像的诸种特征,一般是指规律性的、常见的情形, 实际上尼泊尔工匠们除传统的尼泊尔样式外, 也在攀仿其他各种流派的佛像, 其模仿性很强。笔者考察尼泊尔佛像作坊时发现, 他们可根据简单的画稿即能复制出各类样式的佛像, 包括西藏式和有浓厚中国风的佛像, 甚至还有日本的佛像图样在尼泊尔订作。在加德满都的博物馆陈列的佛像我们可以区别出多种流派的佛像,但博物馆的说明文标明是尼泊尔作,本地的工匠也坚称是产自尼泊尔。这种现象并不完全是博物馆方面的判断有误, 尽管有的作品产地确实值得讨论, 但此种现象也说明尼泊尔工匠手艺高超, 可以幕仿任何样式的佛像。当这些多种风格的佛像流散出原制作地时, 其产地的判断就要依据各方面的特征加以全面考察, 避免以偏概全(图11 加德满都博物馆藏17世纪带有中国风的尼泊尔造白度母像). |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即上述尼泊尔佛像的诸种特征,一般是指规律性的、常见的情形, 实际上尼泊尔工匠们除传统的尼泊尔样式外, 也在攀仿其他各种流派的佛像, 其模仿性很强。笔者考察尼泊尔佛像作坊时发现, 他们可根据简单的画稿即能复制出各类样式的佛像, 包括西藏式和有浓厚中国风的佛像, 甚至还有日本的佛像图样在尼泊尔订作。在加德满都的博物馆陈列的佛像我们可以区别出多种流派的佛像,但博物馆的说明文标明是尼泊尔作,本地的工匠也坚称是产自尼泊尔。这种现象并不完全是博物馆方面的判断有误, 尽管有的作品产地确实值得讨论, 但此种现象也说明尼泊尔工匠手艺高超, 可以幕仿任何样式的佛像。当这些多种风格的佛像流散出原制作地时, 其产地的判断就要依据各方面的特征加以全面考察, 避免以偏概全(图11 加德满都博物馆藏17世纪带有中国风的尼泊尔造白度母像). | ||
+ | ====相关页面==== | ||
+ | [[鉴定技巧: | ||
+ | [[鉴定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