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藏传佛教是指七世纪在西藏地区形成的以藏语为载体的佛教, 有显密二宗。其教派众多, 教理繁奥。藏传佛教极重视以美术弘扬教法, 即所谓“ 五明” 之一的“ 工巧明” , 遗留有数量庞大的壁画、唐喀、雕, 沪塑等美术品, 成为各国学者热心研究的对象, 并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地理和宗教方面的原因, 西藏佛教艺术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地的佛像以及内地汉传佛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单尊的金铜佛像, 易于流动, 历史上又有尼泊尔人、藏族人和汉族工匠四出授艺, 因此使各地制作的佛像既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又有外来因素的浸润, 有时同一尊小铜像, 也能体味出以某种风格为骨架, 同时又掺揉有几种其他因素, 追根溯源是很有趣味的事。可以说分析其产地风格和时代特征是确切地把握佛造像的津钥。
西北印度的键陀罗(公元二至五世纪)、印度本土的马土腊或译为株亮罗, 与键陀罗艺术大致同时 , 这两大系统的佛像卜是一切佛造像的源头, 西藏造像也不例外。在论及西藏造像时, 有的造像流派在其原产地并不属于藏传佛教, 如斯瓦特式, 东 北印度的帕拉式等, 但教义上有关联, 历史上有来往, 所以其造像样式也被西藏所接受, 并加以幕仿制作, 因而表现的神抵在造型上大同小异。这些外国造像也常能在我国的宫廷和寺庙中发现, 故有必要放在西藏佛教造像系统中探讨。
斯瓦特(swat)为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支流的斯瓦特溪谷地区, 为兴都库什山脉的东南侧, 白沙瓦以北, 与克什米尔地区比邻。我国古代称其地为乌仗那, 乌袭等, 属北天竺。我国古代高僧法显、北魏慧生、唐玄奖都曾拜渴过此地。《大唐西域记》卷三“ 乌仗那国” 条中记有此地, 许多著名的佛经故事即流传在这一带, 如尸毗王割肉贸鸽。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末田地逝罗在此地首次雕刻弥勒菩萨像供置等。
斯瓦特河流域当年曾建有1400余座寺院, 但唐玄奖记录时已多半毁坏。我国古代文献中, 从北魏时即有乌仗那僧人来中国传教的事迹, 如《洛阳伽兰记》卷四载,法云寺即西域乌场国胡僧昙摩罗所建, 僧房皆为胡饰, 从西域携来的舍利、佛牙、经像都收藏在此寺。《全唐文》卷九百十三载, 长安授记寺婆罗门僧达摩战陀为乌仗那人, 曾画千竹菩萨像, 画样流布天下。西藏宁玛派(红教)祖师莲华生也是乌仗那人,他在公元八世纪时应吐蕃赞普梅松德赞之请由印度东北部的那烂陀寺入藏传播密教,于拉萨东南首创西藏第一座佛寺桑耶寺,影响深远。综上可知斯瓦特地区历史上佛教兴盛, 人文荟萃。
从造像系统上说, 大乘佛教是兴盛于北天竺的, 键陀罗佛教艺术的中心在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一带, 斯瓦特地区也属键陀罗艺术范围, 近年根据发掘物推断, 很可能这一带是最早制做了佛陀本人亲自出场的佛像。五世纪时, 由于白哒人(白匈奴)侵扰键陀罗地区, 佛教徒遭迫害, 逃往斯瓦特山区,使这里佛教一度复兴, 成为以莲华生教义为旨的金刚乘派的中心地。键陀罗石雕五世纪后基本告终, 代之以斯瓦特包括克什米尔地区制作出的许多独具特色的佛像, 至今引人注目。传世的斯瓦特佛像也多为七至九世纪之作, 它与键陀罗石雄虽有血脉关联, 但自身风格也很强, 可以说是键陀罗晚期的变貌并融入了中亚文化的某些色彩。
十世纪后斯瓦特的佛像已难于发现,此现象应于十世纪中叶后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侵入有关。
斯瓦特地区与西藏地区关系密切, 吉尔吉特和拉达克的列城是两个重要的交通要道口和边贸中心。西藏人视拉达克与斯瓦特为神圣之地, 这里制作的佛像在西藏人心目中更具灵异色彩, 故斯瓦特佛像历史上即流人藏区。在明清时, 西藏的高僧进京朝规皇帝, 每每也携有所谓大利益梵铜古佛进呈, 这些所谓梵式古佛多指的是外国佛像, 故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尚藏有数十尊斯瓦特铜佛, 即缘于此。
尽管斯瓦特佛像严格说并不属于藏传佛教系统的佛像, 但与西藏佛教同属金刚乘(以《金刚顶经》为依据的密宗), 所谓金刚密法即由莲华生和寂护传入西藏, 在教义和造像样式上都给予了西藏重大影响, 故亦一并探讨。
十九世纪纪末斯坦因曾来此调查, 根据1956年意大利发掘布托卡拉佛塔的出土物和现存斯瓦特溪谷的摩崖石刻佛像以及传世的铜造像, 斯瓦特佛像的整体面貌可大致清楚。斯瓦特佛造像, 整体造型框架多数为坐像, 主尊结枷跌坐, 手印较为单纯, 一般右手作与愿印, 左手掌心向上, 有的作抓衣角状; 菩萨左手持水瓶, 下承束腰形的大莲花座或方台座, 整体安定凝重, 一望而知仍是键陀罗造像的大框架(图1 巴基斯坦卡拉奇博物馆藏一世纪斯瓦特式佛坐像)。
方台座左右为二蹲狮, 边框有的饰连珠纹, 仍是键陀罗台座的基本样式。独具特色的斯瓦特台座样式是束腰的大莲花座,莲瓣舒展宽阔, 薄如叶片, 此种莲花座样式也影响到了克什米尔和尼泊尔, 西藏西 部造像上也能发现其变化了的形态和痕迹。 此外, 岩石形或似积木重叠而成的台座样 式此种台座为明王、 神王、 护法神类的台 座称为瑟瑟座也是斯瓦特造像的特色之一 图 大英博物馆藏一世纪斯瓦特式弥 勒菩萨坐像 。 佛的面相较圆浑, 肉髻的大小高矮也 适度, 螺发有的不明显或作阴线刻画出螺 发纹路, 有的佛头部肉髻上生有几出花叶, 这是斯瓦特较为独特的现象。眼白和眉间 白毫喜嵌银是其特色。眼型多为大杏眼, 强调眼睑, 眉毛高挑。 佛陀着通肩式大衣, 衣纹呈规律的 形, 较为稠密, 布满全身, 以小臂部最为 细密, 这种衣纹无疑是从键陀罗的写实性 衣褶变化而来, 是键陀罗晚期衣褶走向程 式化而呈现的装饰性样式图 大英博物馆 藏世纪斯瓦特式释迎佛像 。 菩萨束发高耸呈扇形 冠式为三枚片 饰组成的基本格式, 正中饰有弯月, 此种 冠式据考证可追朔到波斯萨珊时代公元 二至六世纪的冠式。束冠的绪带在两耳 上方结束成折扇形, 头发分成两络垂于两 肩, 理络 、 项饰、手镯等均较粗大简略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世纪斯瓦特式莲 花手观音像 。 总体看 , 斯瓦特造像极为饱满, 立体感 很强, 注重远观效果, 样式简练, 细部刻 化恰到好处, 具有很强的雕塑性, 仍相当 大的程度上保留着键陀罗造像遗风, 对克 什米尔和西藏西部造像样式影响很大。其 铜质多为青铜, 一般不夔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