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风格:元代宫廷 [2021/12/03 12:22] artemis 创建 |
风格:元代宫廷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3: | 行 3: | ||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 |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 | ||
- | 元代宫廷风格造像目前国内外已发现50余尊,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大德九年(1305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元至元二年(1336年)铜释迦牟尼佛像,北京居庸关云台券洞和券门元至正二年至至正五年(1342-1345年)浮雕的十方佛与四大天王像,带有明确的纪年铭文,对于研究这些造像的时代与风格具有标尺性的价值和意义。 | + | 元代宫廷风格造像目前国内外已发现50余尊,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殊菩萨: |
====外文描述==== | ====外文描述==== | ||
行 14: | 行 14: | ||
====造像特征==== | ====造像特征==== | ||
整体造型规范,结构匀称;面相宽大、额部高广;莲花座周正大方,莲瓣宽肥饱满,且大多环绕莲座一周;佛像衣纹表现手法与形式、装饰样式基本一致;佛像特别是菩萨装造像习惯镶嵌各色宝石;用合金铜铸造,工艺精致;以藏传佛教题材为主,兼有少量汉地流行题材。根据这些特征,特别是将这些特征与同时期西藏和中原佛像的特征进行比较,其成熟的风格、规范的造型、精美的工艺、特殊的材质和汉藏艺术融合的特点,无不指向一个共同的造像产地,那就是元代宫廷造像机构。而征于《元史》、《凉国敏慧公神道碑》和《元代画塑记》,亦有元代宫廷造像的明确记载,其机构称“诸色人匠总管府”,隶属于“工部”,下设“梵相提举司”等11个司局,又为这些造像的产地和官造身份提供了充分的文献依据。因此,可以肯定这些造像皆为元代宫廷造像,出自元廷专设的造像机构“诸色人匠总管府”。 | 整体造型规范,结构匀称;面相宽大、额部高广;莲花座周正大方,莲瓣宽肥饱满,且大多环绕莲座一周;佛像衣纹表现手法与形式、装饰样式基本一致;佛像特别是菩萨装造像习惯镶嵌各色宝石;用合金铜铸造,工艺精致;以藏传佛教题材为主,兼有少量汉地流行题材。根据这些特征,特别是将这些特征与同时期西藏和中原佛像的特征进行比较,其成熟的风格、规范的造型、精美的工艺、特殊的材质和汉藏艺术融合的特点,无不指向一个共同的造像产地,那就是元代宫廷造像机构。而征于《元史》、《凉国敏慧公神道碑》和《元代画塑记》,亦有元代宫廷造像的明确记载,其机构称“诸色人匠总管府”,隶属于“工部”,下设“梵相提举司”等11个司局,又为这些造像的产地和官造身份提供了充分的文献依据。因此,可以肯定这些造像皆为元代宫廷造像,出自元廷专设的造像机构“诸色人匠总管府”。 | ||
+ | |||
**深度阅读: | **深度阅读: | ||
{{topic> | {{to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