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风格:帕拉 [2021/11/08 10:25] artemis [造像特征] |
风格:帕拉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3: | 行 3: | ||
后笈多时期,戒日王(Haravardhana,612—647)统一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区,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戒日王去世以后,8至12世纪,东北印度的比哈尔(Bihār)和孟加拉地区(Bengal,包括今印度的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和孟加拉国Bangladesh)在帕拉(波罗)王朝(Pāla dynasty)和塞纳王朝(Sena dynasty)的统治之下,佛教进入最后的繁荣期,尤其是在摩揭陀地区达到顶峰,直到12世纪穆斯林军队横扫恒河流域为止 | 后笈多时期,戒日王(Haravardhana,612—647)统一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区,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戒日王去世以后,8至12世纪,东北印度的比哈尔(Bihār)和孟加拉地区(Bengal,包括今印度的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和孟加拉国Bangladesh)在帕拉(波罗)王朝(Pāla dynasty)和塞纳王朝(Sena dynasty)的统治之下,佛教进入最后的繁荣期,尤其是在摩揭陀地区达到顶峰,直到12世纪穆斯林军队横扫恒河流域为止 | ||
- | 帕拉艺术首先兴起于比哈尔南部,即摩揭陀地区,这里分布着菩提迦耶(Bodh Gaya)、那烂陀(Nālandā)、库尔基哈尔(Kurkihār)等宗教与艺术中心。帕拉造像主要以黑石造像与铜造像为主,黑石造像材质细腻,造像精致,装饰繁复,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那烂陀寺是东印度重要的佛教中心,兴起于笈多时期,唐代高僧玄奘曾到此学习,一直到10世纪那烂陀寺都是东印度佛教的标志,12世纪毁于穆斯林军队。那烂陀寺出土的铜造像共51件,其中23件属于帕拉早期。库基哈尔村距离迦耶(Gaya)东27千米,居于迦耶和王舍城(Rājagha)两大佛教重镇之间,是朝圣必经地,也是造像的艺术中心。从1847年以来,在遗址先后发现了数量众多的佛教造像,其中大部分保存在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The Indian Museum,Kolkata)。库基哈尔村的铜造像大多数为黄铜,极少红铜鎏金,普遍采用错银和红铜装饰,很可能还镶嵌宝石和玻璃。帕拉造像用料厚重,身体宽厚,身体稍拉长,表情庄重,背光、莲座高大,程式化较重,有些还有非常精美的镶嵌。帕拉风格的造像对后弘初期西藏中部造像有较大的影响。\\ | + | 帕拉艺术首先兴起于比哈尔南部,即摩揭陀地区,这里分布着菩提迦耶(Bodh Gaya)、那烂陀(Nālandā)、库尔基哈尔(Kurkihār)等宗教与艺术中心。帕拉造像主要以黑石造像与铜造像为主,黑石造像材质细腻,造像精致,装饰繁复,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那烂陀寺是东印度重要的佛教中心,兴起于笈多时期,唐代高僧玄奘曾到此学习,一直到10世纪那烂陀寺都是东印度佛教的标志,12世纪毁于穆斯林军队。那烂陀寺出土的铜造像共51件,其中23件属于帕拉早期。库基哈尔村距离迦耶(Gaya)东27千米,居于迦耶和王舍城(Rājagha)两大佛教重镇之间,是朝圣必经地,也是造像的艺术中心。从1847年以来,在遗址先后发现了数量众多的佛教造像,其中大部分保存在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The Indian Museum,Kolkata)。库基哈尔村的铜造像大多数为黄铜,极少红铜鎏金,普遍采用错银和红铜装饰,很可能还镶嵌宝石和玻璃。帕拉造像用料厚重,身体宽厚,身体稍拉长,表情庄重,背光、莲座高大,程式化较重,有些还有非常精美的镶嵌。11-12世纪为帕拉艺术晚期, |
====外文描述==== | ====外文描述==== | ||
行 15: | 行 15: | ||
[[: | [[: | ||
[[: | [[: | ||
- | [[风格: | + | [[风格: |
+ | [[风格: | ||
====造像特征==== | ====造像特征==== | ||
行 34: | 行 35: | ||
通常帕拉造像的莲花瓣台座比较高,双层莲花瓣靠近台座的上部,莲座的束腰不深,其上缘和下缘几乎呈垂直状。同时,莲花座的花瓣也很有特色,呈长圆扁平状,莲花尖部或承托莲花的莲叶尖部略微向外翻卷。也有少数莲座为单层覆莲形式。莲花台座有的莲瓣短小饱满,对称分布;有的莲瓣扁平舒展,紧贴座壁,对称分布或错落分布。通常莲座上下边沿饰联珠纹,有的仅在上沿或下沿饰联珠纹。有些帕拉造像的台座具有西北印度克什米尔造像台座的风格,台座成向上收紧的梯形,台座上有动物托举的样式。有些造像台座下有复杂的卷莲,工艺复杂,有特殊的视觉美感。帕拉造像的六足折角高台座呈向上收缩的多角叠涩形式,造型颇为复杂,非常像印度早期佛塔底座的层层向上收窄的形式。这类造像常常伴有圆形或拱门形背光,边缘有火焰苗形状规则排列,背光通常分别制造,插在台座后部,造型十分规范,但很容易丢失,留存完整带背光的造像非常难得。 | 通常帕拉造像的莲花瓣台座比较高,双层莲花瓣靠近台座的上部,莲座的束腰不深,其上缘和下缘几乎呈垂直状。同时,莲花座的花瓣也很有特色,呈长圆扁平状,莲花尖部或承托莲花的莲叶尖部略微向外翻卷。也有少数莲座为单层覆莲形式。莲花台座有的莲瓣短小饱满,对称分布;有的莲瓣扁平舒展,紧贴座壁,对称分布或错落分布。通常莲座上下边沿饰联珠纹,有的仅在上沿或下沿饰联珠纹。有些帕拉造像的台座具有西北印度克什米尔造像台座的风格,台座成向上收紧的梯形,台座上有动物托举的样式。有些造像台座下有复杂的卷莲,工艺复杂,有特殊的视觉美感。帕拉造像的六足折角高台座呈向上收缩的多角叠涩形式,造型颇为复杂,非常像印度早期佛塔底座的层层向上收窄的形式。这类造像常常伴有圆形或拱门形背光,边缘有火焰苗形状规则排列,背光通常分别制造,插在台座后部,造型十分规范,但很容易丢失,留存完整带背光的造像非常难得。 | ||
- | **深度阅读: | + | **深度阅读: |
+ | {{topic> | ||
+ | {{topic> |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
- | ...... | + | ... |
====造像列表==== | ====造像列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