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风格:斯瓦特

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风格:斯瓦特(Swat)

6世纪以后,斯瓦特、克什米尔艺术逐渐发展起来。7世纪末至8世纪初,伊斯兰教把触角伸向中亚地区,然后入侵印度北部,西北印度逐渐伊斯兰化,佛教和印度教徒受到迫害,寺塔被毁。斯瓦特居于犍陀罗东北斯瓦特河谷中,克什米尔位于犍陀罗东部印度河支流的河谷中,均离开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直到11世纪斯瓦特才告陷落,14世纪克什米尔终被征服,在此之前,佛教徒、艺术家纷纷到此避难,使得这些地区难得地保持了佛教文化的繁荣。

斯瓦特古名“乌仗那”(Udyana),黄铜造像数量较多。斯瓦特对于藏传佛教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据说,被誉为藏传佛教“第二佛”的莲花生(Padmasabhava,8世纪)就是来自乌仗那国的王子。8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Khri-sRong lDe-bTsan,742—800)迎请入藏弘法,于779年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为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外文描述

Swat

相关页面

造像特征

斯瓦特铜造像的特点是颊颐丰满,双目大睁而无神,鼻梁扁平,身体健壮,肌肉匀称,喜用金、银、红铜装饰眼眸、嘴唇和白毫,具有强烈的本地化色彩。此外,斯瓦特造像均有笈多式螺发,虽然袈裟仍然有犍陀罗式的厚重,但“V”字衣领以及贴身的袈裟下肌肉凸现,以规则排列的线条表现衣褶,却是笈多艺术的特点。早期的斯瓦特造像多以莲瓣直接着地,此后覆莲下加平台的情况更为常见,亦常见山石座和矩形鸟兽座。

深度阅读: ……

参考文献:
……

造像列表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风格:斯瓦特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风格/斯瓦特.1636128464.txt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6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