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风格:清代宫廷 [2021/12/08 11:36] artemis |
风格:清代宫廷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1: | 行 1: | ||
- | {{keywords> | + | {{keywords> |
=====风格: | =====风格: | ||
清朝皇室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始终以维系蒙藏地区的臣服,保持西北、西南边疆的安定为基本出发点,此即乾隆皇帝在保存至今的北京雍和宫内的《御制喇嘛说》碑文中所说的“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在这样的政治历史背景之下,整个清代宫廷造像发展历程中都带有鲜明的蒙古艺术风格特色。从清代康熙皇帝对于无量寿佛信仰的偏重开始,到乾隆皇帝以章嘉、若必多吉为师,接受灌顶、修持密法,有清一代,在历代帝王的不断推动下,藏传佛教中所倡导的慈悲、智慧、长寿、力量等美好的品质被永远地留在了无数精美的宫廷造像、佛龛与唐卡绘画之中,其整体深受西藏及蒙古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北京宫廷样式,在17至19世纪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宗教美术版图中有着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 | 清朝皇室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始终以维系蒙藏地区的臣服,保持西北、西南边疆的安定为基本出发点,此即乾隆皇帝在保存至今的北京雍和宫内的《御制喇嘛说》碑文中所说的“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在这样的政治历史背景之下,整个清代宫廷造像发展历程中都带有鲜明的蒙古艺术风格特色。从清代康熙皇帝对于无量寿佛信仰的偏重开始,到乾隆皇帝以章嘉、若必多吉为师,接受灌顶、修持密法,有清一代,在历代帝王的不断推动下,藏传佛教中所倡导的慈悲、智慧、长寿、力量等美好的品质被永远地留在了无数精美的宫廷造像、佛龛与唐卡绘画之中,其整体深受西藏及蒙古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北京宫廷样式,在17至19世纪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宗教美术版图中有着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 | ||
行 12: | 行 12: | ||
====造像特征==== | ====造像特征==== | ||
- | 康熙朝佛像的面相丰圆适中,较为秀美,尤其是双眼的塑造是写实性的,上眼睑呈弧形,略有上扬的感觉。菩萨像的帔帛从双肩下垂,又优美地向两侧甩出,然后缠绕双小臂,通过双臂再双双复搭于台座前成垂带状。此时的莲座高度一般偏低,莲瓣饱满,花形亦较宽肥。纹饰一般为两层,里层莲瓣起伏很高,呈凸起的椭圆形,上又饰有3朵卷云,纹样优美生动。在康熙时代早期,莲瓣纹的装饰手法是满布台座一周,时代愈往后,台座背面的花瓣逐渐简略,变成一块如意云头开光。到乾隆时代,已基本上将背后的莲瓣省略不做,仅剩正面的莲花装饰,满莲瓣的莲座几乎见不到了。 雍正朝的宫廷造像大概是因为雍正皇帝提倡节俭之故,带年款的极为少见,目前仅见有一尊带年款的金铜佛像,造型介乎康熙与乾隆朝之间。乾隆朝制作的金铜佛像数量远远超过康熙朝,由于乾隆朝的金铜佛像数量太多,工艺水平虽然不低,但为了大量生产,在工艺上就有所简略,良莠不齐,好的好,差的差,因为清代乾隆皇帝信藏传佛教,所以他造得太多了,特别是逢年过节, | + | 康熙朝佛像的面相丰圆适中,较为秀美,尤其是双眼的塑造是写实性的,上眼睑呈弧形,略有上扬的感觉。菩萨像的帔帛从双肩下垂,又优美地向两侧甩出,然后缠绕双小臂,通过双臂再双双复搭于台座前成垂带状。此时的莲座高度一般偏低,莲瓣饱满,花形亦较宽肥。纹饰一般为两层,里层莲瓣起伏很高,呈凸起的椭圆形,上又饰有3朵卷云,纹样优美生动。在康熙时代早期,莲瓣纹的装饰手法是满布台座一周,时代愈往后,台座背面的花瓣逐渐简略,变成一块如意云头开光。到乾隆时代,已基本上将背后的莲瓣省略不做,仅剩正面的莲花装饰,满莲瓣的莲座几乎见不到了。雍正朝的宫廷造像大概是因为雍正皇帝提倡节俭之故,带年款的极为少见,目前仅见有一尊带年款的金铜佛像,造型介乎康熙与乾隆朝之间。乾隆朝制作的金铜佛像数量远远超过康熙朝,由于乾隆朝的金铜佛像数量太多,工艺水平虽然不低,但为了大量生产,在工艺上就有所简略,良莠不齐,因为清代乾隆皇帝信藏传佛教,所以他造得太多了,特别是逢年过节, |
行 23: | 行 23: | ||
====造像列表==== | ====造像列表==== | ||
- | ...... | + | |[{{: |
+ | |||
+ | 其它清代宫廷(北京宫廷)造像列表: | ||
+ | {{top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