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风格:犍陀罗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风格:犍陀罗 [2020/03/31 05:13]
artemis 创建
风格:犍陀罗 [2023/07/09 06:26] (当前版本)
artemis
行 1: 行 1:
-=====风格:犍陀罗===== +{{keywords>犍陀罗风格 犍陀罗造像 犍陀罗风格造像}} 
-中...+=====风格:犍陀罗(Gandhara)===== 
 +犍陀罗造像发源于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今指以巴基斯坦白沙瓦为中心, 西北到阿富汗的哈达, 东南到印度河东岸的塔克西拉, 北到士瓦特, 东西宽200多公里的地区). 佛教在前6世纪末兴起后, 数百年间无佛像之刻画. 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处, 皆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象征. 1世纪后, 随大乘佛教的流行, 信徒崇拜佛像渐成风气, 遂有佛像的创作. 在犍陀罗地区, 佛像的制作又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 现存最早的犍陀罗艺术的佛像约作于1世纪中叶, 是一块表现释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赠花园的浮雕. 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中叶是犍陀罗佛像制作的成熟期, 这时已成功地融汇印度、希腊、波斯、罗马、中亚草原地区风格於一炉, 形成独具一格的犍陀罗风格. 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 眉目端庄, 鼻梁高而长, 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 身披希腊式大褂, 衣褶多由左肩下垂, 袒露右肩, 佛及菩萨像有时且带胡须等. 呾叉始罗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贵霜王国首都富楼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 都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 
 +3世纪后, 犍陀罗艺术逐渐向贵霜统治下的阿富汗东部发展, 公元5世纪时, 犍陀罗本部因贵霜帝国的瓦解而衰微, 但阿富汗的佛教艺术却一直繁荣到公元7世纪, 此即後期犍陀罗艺术或“印度-阿富汗流派”, 亦称巴米扬艺术. 除继承犍陀罗艺术固有风格外, 还较多地吸收了印度本土的传统, 佛像脸形趋圆, 衣衫变薄, 以灰泥表现衣褶, 并将印度的石窟筑和巨型造像结合起来创立石窟佛像综合体, 形成常见的多层宝塔.\\ 
 + 
 +====外文描述==== 
 +Gandhara\\ 
 + 
 +====相关页面==== 
 +[[:释迦牟尼佛:犍陀罗风格|释迦牟尼佛(犍陀罗风格)]]\\ 
 +[[:风格:犍陀罗晚期|犍陀罗晚期风格]]\\ 
 +[[风格:印度|印度风格]] 
 + 
 +====造像特征==== 
 +犍陀罗造像采用古希腊罗马的形式和技巧承载佛教的教义, 故事和人物. 其造型一般身穿希腊式的披袍, 衣褶丰富, 多由左肩下垂, 袒露右肩; 人物身材高大, 比例匀称, 骨架分明, 肌肉健硕; 面部表情沉静肃穆, 有明显的欧洲人特征: 高鼻, 大眼, 薄唇, 颐部丰满, 额际宽阔, 头发自然卷曲, 通常有宽大而鲜明的顶髻. 当时犍陀罗刻造像的用料大都是就地取材, 开采当地生产的一种坚细的黑青色石料刻造(犍陀罗石)刻成后一般地都在表面上涂上一层胡粉再加以彩绘而成. 可惜的是现存的遗物由于年代久远基本上都已脱落了. 
 + 
 +从造像的品种和分类来看, 犍陀罗式圆雕菩萨像多于佛像而菩萨又多为立像, 从装束来看多作豪华奢侈的王公贵族的模样一般从左肩披下复腋衣右肩袒露, 下垂裙裾, 头戴宝冠或缠包巾, 束高髻及其他首饰, 身上佩戴华丽, 如: 颈悬璎珞, 胸挂胸饰, 足穿珠履, 还饰有臂镯、腕轮、脚环、珥珰等其左手叉腰或下垂, 掌施“与愿印”右手向前举施“无畏印”.目睑张大, 身躯伫立, 神态威严. 
 + 
 +犍陀罗佛像则造型朴素, 不穿着俗服, 也不佩戴装饰, 天衣通肩缠着(也有袒露右肩者)头顶有肉髻, 发作波浪形, 跣足(光着脚)大多采取端坐姿式(结跏趺坐或半结跏趺坐)手作“禅定印”或其他印相, 双眼半启下视, 表情慈祥亲切或者沉郁严肃. 
 + 
 +注: 早期犍陀罗石雕造像眼睛是没有瞳孔的. 
 + 
 +**深度阅读:** ......\\ 
 + 
 +**参考文献:** \\ 
 +...... 
 + 
 +====造像列表==== 
 +{{topic>风格:犍陀罗 -风格:犍陀罗晚期 -来源:龘藏 -类别:鉴赏}}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风格:犍陀罗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风格/犍陀罗.1585653185.txt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6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