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风格:笈多 [2021/11/04 13:33] artemis |
风格:笈多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1: | 行 1: | ||
- | {{keywords> | + | {{keywords> |
=====风格: | =====风格: | ||
- |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ry,4—6世纪)是印度历史上短暂的相对统一的时期,也是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大繁荣的时期,被史学界称为“黄金时代”(Golden Age)。笈多文化体现出印度本土艺术精神,奠定了印度艺术的美学基础。笈多王朝崩溃后,其余波一直延续到7世纪,被称为“后笈多艺术”(Post-Gupta Art)。笈多艺术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就是恒河流域西段的马图拉和偏东段的萨尔纳特(鹿野苑,Sārnāth)。笈多佛教造像艺术有早期和晚期(野鹿苑风格)的风格变化。从健陀罗造像,马图拉造像,到笈多早期,晚期造像的风格变化可以看出一种从北往南大衣雕刻逐渐退化的现象,这说明印度造像艺术工匠本身不善于和不喜欢雕刻衣纹的,他们最擅长的是刻画人体线条,故而逐渐从希腊雕塑的写实手法到图案化乃至完全除掉衣纹的手法,最终彻底体现出古代印度佛像雕像重视人体线条的民族审美情趣。笈多艺术给西北印度和北印度打上了共同的烙印,此后二者分别进入区域风格阶段,分别影响到中国西藏西部和西藏中部,导致西藏两种区域风格的形成。 | + |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ry,4—6世纪)是印度历史上短暂的相对统一的时期,也是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大繁荣的时期,被史学界称为“黄金时代”(Golden Age)。笈多文化体现出印度本土艺术精神,奠定了印度艺术的美学基础。笈多王朝崩溃后,其余波一直延续到7世纪,被称为“后笈多艺术”(Post-Gupta Art)。笈多艺术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就是恒河流域西段的[[风格:马图拉|马图拉]]和偏东段的[[风格: |
六世纪初,由于内外战争频繁,消弱了帝国的统治,使笈多帝国分裂成由不同笈多王室后裔分散统治的小王国。八世纪初,现今孟加拉国地区的帕拉王朝兴起,结束了后期笈多王朝的统治。笈多后期佛作品存世稀少,从几件笈多后期立像作品看,艺术造型依然保持了笈多早期造像的特点,但造型更加柔和温文,外表看来更慈悲圆融。佛像面相端庄,眼睑低垂,神态慈和宁静,头部密布螺发,头顶肉髻平缓,眉间没有白毫相。佛像肩宽腰细,躯体丰腴饱满,肌肤细腻而富有弹性,身着通肩袈裟,薄衣贴身,以表现佛陀身躯轮廓。从正面看,袈裟紧贴身体,形成一种半透明的形状,U型衣纹均匀分布。看其背部袈裟,显出厚重的质感,在背部形成了一个披风状的大衣,两侧衣角层叠写实厚重。腰间隐约可见紧衣下有一条细绳腰带,刻画极为细腻传神。这些造型特点完全是从笈多早期造像艺术演变而来。 | 六世纪初,由于内外战争频繁,消弱了帝国的统治,使笈多帝国分裂成由不同笈多王室后裔分散统治的小王国。八世纪初,现今孟加拉国地区的帕拉王朝兴起,结束了后期笈多王朝的统治。笈多后期佛作品存世稀少,从几件笈多后期立像作品看,艺术造型依然保持了笈多早期造像的特点,但造型更加柔和温文,外表看来更慈悲圆融。佛像面相端庄,眼睑低垂,神态慈和宁静,头部密布螺发,头顶肉髻平缓,眉间没有白毫相。佛像肩宽腰细,躯体丰腴饱满,肌肤细腻而富有弹性,身着通肩袈裟,薄衣贴身,以表现佛陀身躯轮廓。从正面看,袈裟紧贴身体,形成一种半透明的形状,U型衣纹均匀分布。看其背部袈裟,显出厚重的质感,在背部形成了一个披风状的大衣,两侧衣角层叠写实厚重。腰间隐约可见紧衣下有一条细绳腰带,刻画极为细腻传神。这些造型特点完全是从笈多早期造像艺术演变而来。 | ||
行 11: | 行 11: | ||
[[: | [[: | ||
[[: | [[: | ||
+ | [[风格: | ||
====造像特征==== | ====造像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