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风格:藏西 [2020/04/28 11:56] artemis 创建 |
风格:藏西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1: | 行 1: | ||
- | 建设中... | + | {{keywords> |
+ | =====风格: | ||
+ | 842年吐蕃末代赞普达尔玛(Dharma)被刺身亡, | ||
+ | |||
+ | 随着穆斯林势力在西北印度的扩张, | ||
+ | |||
+ | 藏西青铜合金造像主要流行于11--15世纪, | ||
+ | |||
+ | ====外文描述==== | ||
+ | Western Tibet\\ | ||
+ | |||
+ | ====相关页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风格: | ||
+ | ====造像特征==== | ||
+ | 早期藏西青铜合金造像艺术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点:\\ | ||
+ | 1. 佛的脸型圆润,慈眉善目,开脸具有东北印度帕拉风格特征。衣着紧贴身体,纹饰简练,在手腕及脚碗处有紧收的袈裟边缘,身下有扇形排列的袈裟角,腰间袈裟内有隐约可见的绳带勒出的腹肌,这些都是帕拉艺术早期的特征. \\ | ||
+ | 2. 菩萨也是脸型圆润,慈眉善目,开脸与佛同出一辙。头带三角叶宝冠, | ||
+ | 3. 造像台座的莲瓣宽大饱满, | ||
+ | 4. 整体采用青铜合金浇铸,铜质细腻,色泽沉郁。 | ||
+ | |||
+ | 帕拉王朝在12世纪消失后,帕拉艺术对西藏的文化影响减弱,13至14世纪藏西青铜合金造像艺术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造像风格上保持了早期的藏西青铜合金造像艺术的风格及工艺特征,但比对早期造像,还是区别明显:\\ | ||
+ | 1. 造像的面容,身姿变瘦,受帕拉艺术影响的程度减弱。\\ | ||
+ | 2. 造像的台座收窄,整体造型比例由先前的正三角形过渡到锥形三角形,有些台座的莲瓣尖部出现草头。 | ||
+ | |||
+ | 受克什米尔与帕拉艺术双重影响的12-14世纪藏西青铜合金造像: | ||
+ | 在地域上,藏西处在克什米尔与东北印度的帕拉王朝之间,宗教,艺术等方面,自然会受到双重文化的影响。比如佛造像的面容,服饰特征,镶嵌工艺等方面,藏西12至14世纪青铜合金造像既有早期克什米尔造像艺术的痕迹,又有晚期受帕拉艺术影响的工艺特征,是双重文化的混合,时代,地域特征十分明显。13-14世纪藏西的上师造像借鉴了佛,菩萨造像的工艺,整体成正三角形,造型身姿挺拔,结构匀称,衣袍紧贴身体,神态写实。台座莲花瓣呈宽圆饱满,莲花尖部或尖部草头略微向外翻卷。 | ||
+ | |||
+ | ---- | ||
+ | |||
+ | 两宋时期的西藏西部明显受到克什米尔艺术的影响. 元朝时的藏西风格,仍是当时西藏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因为它在工艺上仍保留了一些宋代藏西风格的特点,如多用黄铜造像,身上衣纹用红铜镶嵌等。但是在整体造型和装饰风格上同前期有了较大的不同,造像姿势变得舒展,不象前期身体呆板,四肢短粗;佛像的衣纹除采用尼泊尔造像惯用的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外,还出现了藏式写实衣纹(衣纹平贴,衣褶立体感不强);菩萨的装饰在尼泊尔艺术模式的基础上也加进了藏人自己的审美情趣(如花冠正面的半月状装饰等),更富装饰意味,这些都是前期风格中没有的。其中,造像的面部、写实性写纹以及装饰风范已明显表现出藏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这是藏西造像风格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明朝时期的藏西风格造像,产地仍以藏西为主,但同时也影响到日喀则地区。佛像用黄铜铸造,表面不鎏金,面形生动,衣纹写实,这些仍保留丁前期的特点。但在造型及装饰风格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造像结构匀称,造型端庄,尤其是莲花座及莲瓣形制不同前期大梯子形和大莲瓣形式,都表现出与时代主流风格的一致性. | ||
+ | |||
+ | **深度阅读: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造像列表====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