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风格:西藏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风格:西藏 [2020/03/31 04:37]
artemis
风格:西藏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行 1: 行 1:
 +{{keywords>西藏风格 西藏造像 西藏风格造像 西藏本土造像}}
 =====风格:西藏===== =====风格:西藏=====
-建设...+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汇聚了佛教的显宗、密宗和西藏地区的苯教等内容,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等地区。在独特的地理环境,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不仅融汇了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外来文化,还将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造像风格,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1世纪以前,藏传佛教造像主要以模仿印度、尼泊尔等地的艺术风格为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果说东北印度的造像对于中国西藏中部的影响主要限于后弘初期(10—13世纪),尼泊尔造像对于西藏中部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在14至15世纪达到顶峰,成为西藏中部艺术风格的潮流,直到15世纪中期以后,西藏艺术才逐渐展示出明确的本土风格。由于地域不同,藏传佛教造像出现了藏西、藏中、藏东、蒙古等地域风格。17世纪以后,藏传佛教造像多追求外表装饰,造型趋于程式化,但高僧造像采用高超的写实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了大量藏传佛教造像。这些造像吸收了汉地传统的造像手法和风格, 注重表现造像含蓄、温雅的神态, 装饰华丽,雕刻细腻。明代藏传佛教造像雕琢精致, 汉地风格占主导地位。清代对藏传佛教和西藏艺术风格的理解更加深刻,其造像藏式风格更为明显。\\
  
 +====相关页面====
 +  * [[风格:藏帕|西藏帕拉(藏帕)风格造像]]
 +  * [[风格:藏西|藏西风格造像]]
 +  * [[风格:古格|古格风格造像]]
 +  * [[风格:拉达克|拉达克风格造像]]
 +  * [[风格:藏西克什米尔|藏西克什米尔造像]]
 +  * [[风格:尼藏|西藏尼泊尔(尼藏)风格造像]]
 +  * [[风格:丹萨替寺|丹萨替寺风格造像]]
 +  * [[风格:夏鲁寺|夏鲁寺风格造像]]
 +  * [[风格: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风格造像]]
 +  * [[风格:雪堆白|雪堆白风格造像]]
 +  * [[风格:索南坚赞|索南坚赞风格造像]]
  
 +====造像特征====
 +西藏地区佛造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出现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如吐蕃王朝时期有印度艺术、尼泊尔艺术、中亚艺术、于阗艺术和中原艺术以及西藏本土艺术等;两宋时期有克藏风格、帕藏风格和尼藏风格等;元朝时有藏西风格、藏中风格、藏东风格、北京风格等;明朝时有藏西风格、藏中风格、藏南风格、藏东风格等;清朝时有西藏风格、藏东风格、蒙古风格、内蒙古风格、北京风格等。
 +
 +**深度阅读:** \\
 +{{topic>类别:鉴赏 类别:鉴定 +风格:西藏}}
 +
 +**参考文献:** \\
 +{{ :风格:试论藏传佛教铜佛像外部特征与其制作工艺.pdf |}}
 +
 +====造像列表====
 +下面列出不同时代的释迦牟尼佛西藏地区(西藏本土)造像:
 +|[{{:释迦牟尼佛:dp-15581-015.jpg?nolink&188x238|**[[释迦牟尼佛:西藏风格宋代|西藏风格(11-12世纪)]]**}}]|[{{:释迦牟尼佛:375-1.jpg?nolink&188x238|**[[释迦牟尼佛:西藏风格元代|西藏风格(13-14世纪)]]**}}]|[{{:释迦牟尼佛:008-1.jpg?nolink&188x238|**[[释迦牟尼佛:西藏风格明代|西藏风格(15-17世纪)]]**}}]|[{{:释迦牟尼佛:356-1.jpg?nolink&188x238|**[[释迦牟尼佛:西藏风格清代|西藏风格(18-20世纪)]]**}}]|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风格:西藏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风格/西藏.1585651057.txt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6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