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拉达克合金铜错银文殊菩萨说法坐像(华艺国际)

尺寸:高33cm
年代:13世纪
质地:合金铜
风格:拉达克
来源:拍卖会
成交:1,380,000元(2016.11)
参阅:华艺国际
鉴赏:

出版:《海外回流西藏文物精粹》,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70-71页。

这是一尊来自拉达克王朝的精美文殊菩萨像。文殊面庞丰腴秀美,五官精致,眼睛与白毫嵌银,提升了造像的神韵。文殊为游戏坐姿,左腿轻松自然垂下,踩踏的莲叶由座面蜿蜒而出,层次安排细致考究。右手于胸前施无畏印,一茎莲花从身旁蜿蜒而上,绽放于肩头。左手搭膝,结期克印并持一茎乌巴拉花,花枝依臂而攀,在肩旁绽放,花朵上托经箧,作为文殊菩萨的身份标识,喻示自性清净与佛法的存在。菩萨双手刻画柔软生动,花枝亦富有生命力。

11世纪之后,由于东北印度受到伊斯兰的入侵,许多优秀的匠人背井离乡,西藏因此接纳、融合了印度的佛像艺术。该像高耸的塔状发髻,横出的冠结,繁复华美的璎珞、钏镯,以及长裙上錾刻的花朵纹饰等,均继承了帕拉造像的审美元素,延续着帕拉风格的庄重与华美。束腰仰覆式莲花座呈梯形,上缘饰圆润饱满的连珠纹,莲花瓣宽大舒展,瓣尖微翘,制作精致,彰显著文殊的大气和庄重。文殊的宝冠、花蔓处均有细小的铜丝相连,反映了拉达克造像成熟时期的典型工艺特征。

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的东南部,是重要的克什米尔与西藏的边贸口,现在受印度控制,实际上还包括今天巴基斯坦控制的巴尔蒂斯坦。拉达克是藏族的传统居住区,公元8世纪,吐蕃扩张至拉达克,称阿里与拉达克地区为“麻域”(麻羊)。拉达克的宗主权在唐朝和吐蕃之间几经易手。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灭亡。公元10世纪上半叶,以象雄、布让和麻域为主要领域的古格王朝建立。佛教开始在此地呈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态势。拉达克造像艺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与西北印度、东北印度和尼泊尔等外来艺术风格不断融合,约在公元13世纪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薄胎失蜡法的铸造工艺使拉达克造像在佛教艺术史中独树一帜。薄胎造像对材质、刀工、镶嵌及铸造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这也是拉达克造像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整像以精炼的合金铜铸造,质地润泽古朴,不鎏金,面部有残留的泥金,铜质含锌量较高,故不易生锈。

造像整体比例匀称,肌肉线条饱满流畅,装饰华美,细节刻画一丝不苟,十分精彩,可见当年匠师铸造此尊文殊像时的虔诚用心。造像包浆色泽沉郁,整体气韵和细节刻画均彰显著拉达克造像的独特美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并且传承有序,十分难得。

来源:
1.美国私人藏家旧藏;
2.纽约卡尔顿·罗谢尔旧藏;
3.五觉斋旧藏。
4.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文殊菩萨271

展览:“海外回流西藏文物精粹展”,西藏博物馆,2012年7月25日至9月25日。

参阅:
1.《明点》,尚仕雅集文化艺术顾问有限公司出品,2006年,第40页,文殊菩萨,西藏西部,13世纪,高24厘米,私人收藏;
2.《图像与风格——故宫藏传佛教造像》,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334-335页,图版144,转法轮文殊菩萨,西藏西部,15世纪,高4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