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世纪内地唐卡文殊菩萨骑狮像(中贸圣佳)

尺寸:84×63cm
年代:15-16世纪
质地:唐卡(棉布矿物胶彩)
风格:内地
来源:拍卖会
成交:230,000元(2019.12)
参阅:中贸圣佳
鉴赏:

来源:慕尼黑约阿希姆.巴尔德先生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文殊菩萨329

此幅唐卡表现的是文殊菩萨及其眷属的内容。画面中央圆形彩虹光圈之内,主尊骑坐于巨大的青狮之上,全身菩萨装束,左右肩花上分置经书和宝剑,明确标示其身份和职司。主尊左右分别有合十僧人和持杖老者侍立一旁,其下又各有一童子和牵狮胡人。唐卡上方左右两角分别绘格鲁派上师(应为宗喀巴)和萨迦派上师;唐卡下方有五座楼阁式建筑,每座建筑内端坐一尊菩萨;画面空白处以五色祥云填充,烘托出超凡脱俗的佛教圣界情境。整幅唐卡构图严谨,内容丰富,题材罕见,画风独特,特别是佛菩萨的造型、衣饰及景物等表现出浓郁的汉风,应是一幅出自中原地区图像和风格特殊的明代唐卡珍品。

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样文殊”图像
—一幅特殊的明代文殊菩萨唐卡赏析

年初,拜读荣新江先生的大作《敦煌新样文殊与大唐五台山》,使我想起了去年10月份在香港亚洲艺术节上看到的一幅文殊菩萨唐卡。荣先生的大作以“新样文殊”为考察重点,详细考证了它的来历、图像形式及特征,与笔者看到的文殊菩萨唐卡上的文殊图像完全一致,为认识文殊菩萨唐卡内容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机缘巧合,现在香港亚洲艺术节上的文殊菩萨唐卡又现身今年中贸秋季拍卖会上,借助荣先生的研究成果,我们终于可以解读此幅唐卡内容,识得其庐山真面目。

此幅唐卡表现的是文殊菩萨及其眷属的内容。画面中央圆形的彩虹背光之内,主尊骑坐于巨大的青狮之上,全身菩萨装束,左右肩花上分别置有经书和宝剑,明确标示出其身份和职司。文殊面相端庄,璎珞装饰繁缛,帔帛及僧裙的衣纹流畅写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主尊左右分别有合十僧人和持杖老者侍立一旁,其下又各有一童子和牵狮胡人。唐卡上方左右两角分别绘格鲁派上师(应为宗喀巴)和萨迦派上师,反映了格鲁和萨迦两个教派与文殊菩萨及五台山的密切关系。唐卡下方有五座楼阁式建筑,耸立于青绿山水之间,各建筑均以圆形的光芒笼罩,每座建筑内端坐一尊菩萨,表现的应为代表五台山五台的不同文殊菩萨。画面空白处以五色祥云填充,烘托出超凡脱俗的佛教圣界情境。整幅唐卡构图严谨,内容丰富,题材罕见,画风独特,特别是佛菩萨的造型、衣饰及景物等表现出浓郁的汉风,应是一幅出自中原地区图像和风格特殊的明代唐卡珍品。

此幅唐卡的突出之处在于它表现的内容与一般所见文殊图像不同,它不仅表现了文殊菩萨形象,而且还表现了极不常见的四位眷属—童子、牵狮胡人、僧人和老者。这四位眷属人物是何来源,与主尊又是何关系,无疑是值得我们首要关注的地方。根据荣先生的考证和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历史,我们基本可以寻觅到他们各自具体真实的来源。其中,牵狮的昆仑奴应为现实中于阗国王的代表,暗示了历史上于阗国与文殊信仰的密切关系;童子应是在中国文殊崇拜的基本经典《华严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善财童子,同时也应与北宋《广清凉传》中文殊显灵说法故事—“菩萨化身为贫女”有一定关系;合十僧人可以准确地判定为佛陀波利,他是北印度罽宾国僧人,唐仪凤元年(676年)远涉千山万水来到五台山朝拜文殊,终于感得文殊以老年形象现身说法。老者又称大圣老人,应为文殊接引佛陀波利化现的老年形象,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后来成为五台山特有“老年文殊”崇拜题材。可见,这四位眷属皆与五台山文殊信仰有关,反映了历史上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广泛传播和重要影响。

根据荣先生的考证,新样文殊图像最早可以追溯到敦煌莫高窟220窟甬道北壁的五代后唐彩绘文殊菩萨像。该幅画面上,文殊菩萨正面端坐在青狮之身,其右有一童子捧物相迎,左为一圉人执缰牵狮,人和狮子均为五色祥云所托。同时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纸绢类文物中,也有一件白描文殊像(编号P.4049)和多件印本文殊像,表现内容及形式与莫高窟壁画类似。五代之后,这一新样文殊不仅在敦煌受到供奉,而且在西夏和宋地等许多地方都有流行。其中,西夏境内的流行已发现两幅西夏时期文殊绘画为证:一幅为绢绘文殊菩萨画像,纵90厘米,横60厘米,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另一幅为1989年甘肃武威亥母洞出土的文殊菩萨唐卡,现藏甘肃武威博物馆。宋境的流行从日僧奝然带回日本的文殊印本可以看出,因为奝然的新样文殊印本是他于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巡礼五台山时得到的,现存日本京都清凉寺。宋代以后新样文殊图像的流行渐趋式微,目前所存极为少见。

通过梳理和比较新样文殊图像的早期范本,我们不难看出此幅唐卡上的文殊图像与早期流行的样式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但与早期图像比较,它又有一些新的发展和变化。其图像组合更加丰富和完善,不仅出现了历史上与文殊信仰相关的所有人物,而且出现了五台山五台的图像,明确标示了文殊信仰与五台山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宋代之后它已基本绝迹,数百年后再次重现于明代中原地区,而且带有西藏文化艺术特色,反映了这一新样文殊图像在我国一直传承不断,并得到了藏传佛教的接受,形成了汉藏融合的新的艺术特点。从这些特点可见,此幅唐卡的不仅具有文物艺术价值,而且学术研究价值极高,值得藏家特别关注。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参考文章:
1、荣新江:《敦煌新样文殊与大唐五台山》,原题《敦煌文献和绘画反映的五代宋初中原与西北地区的文化交往》,《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2、崔元和:《五台山南禅寺唐代护国文殊与新样文殊造像解读》,《法音》2019年第3期。
图1、莫高窟220窟甬道北壁文殊菩萨像
图2、莫高窟藏经洞白画新样文殊菩萨像
图3、莫高窟藏经洞印本新样文殊菩萨像
图4、日本京都清凉寺藏新样文殊菩萨版画
图5、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藏黑水城出土文殊菩萨绢画
图6、甘肃武威博物馆藏武威亥母洞出土文殊菩萨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