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尼藏铜鎏金释迦牟尼佛(龘藏)

尺寸:高约13cm 宽约10.2cm
年代:14-15世纪
质地:铜鎏金
风格:尼藏
来源:龘藏
成交:100,000元(2019.11)
鉴赏:

这是一尊15世纪西藏中部深受尼泊尔地区造像影响,同时又融入了西藏当地的审美,采用一种兼容并蓄的铸造方式,对其进行完满表现的杰出典范作品。

此尊释迦牟尼像以全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佛时,以右手触地降伏魔王的手印被称为触地印或降魔印。这个成道时的形象,或称佛陀菩提伽耶成道像,则是佛教图像学最为重要的造像之一。佛陀成道像的精妙之处,在于从降魔的忿怒与禅定的平和中寻找那平衡点。此尊造像震摄人心,乃因其将佛陀降伏邪魔、沉思顿悟的理念赋予一副纯净无暇而恬静真挚的孩童面容。

造像面庞浑圆,神态沉静柔和,双目微合下视,眉如初月,双目沉静似水。耳垂长而穿孔,且两端微微上翘。双唇饱满,嘴角微扬,流露出无限智慧和宽广的慈悲。洋溢着青春年少之风采,笑颜在眉眼间流转,令人彷佛回到那两千五百年前,列于有情无情的听法众生中,沐浴在其熠熠的佛光下,法喜充满,圆满自在。身材比例匀称,丰满圆润,躯体浑厚,肩宽胸挺,胸臂健硕但无强烈的肌肉感,特别是佛陀圆润的手臂及厚实的双手,柔软弹性的青春肌肤表现得栩栩如生。佛衣贴体无痕,衣襬转折间流动简约自然,衣缘錾刻细腻花纹。就艺术风格而言,这件造像同样很大程度地继承了笈多时期印度本土造像风格,从佛陀左肩如同鱼尾一般贴体的袈裟衣纹可见一斑。而其长袍紧紧贴敷身体的造型,左臂弯处的深凹陷和细致的打磨,以及佛陀左腋后部袈裟的填补工艺方式,以及手脚纹理的细腻表现,都是典型的十四世纪尼泊尔风格,如龘藏2017年夏拍14世纪尼泊尔马拉王朝铜鎏金释迦牟尼左腋后部袈裟的填补方式就与此尊造像一致(图一)。

莲座较高,浅束腰,双重莲瓣大小相迭,下层莲瓣宽肥饱满,瓣尖微翘,上层莲瓣狭长秀美,瓣尖微微上翘。莲瓣上下对称环绕莲台,后部光素,未施莲花瓣。莲台上沿装饰连珠纹,下沿连珠紧贴底部,形成“落地珠”,珠形古朴,别有意趣。封底严实,保有神秘的宗教灵性和加持法力。此种高莲台以及落地连珠纹无疑来源于12世纪前的印度帕拉造像,此造型在12-13世纪的西藏造像中应用较广,如一尊12世纪西藏制作的帕拉风格释迦牟尼佛(图二)。在14世纪左右的造像中此种风格的莲台并不多见,在龘藏2017年秋季拍卖会上,一尊13-14世纪迦舍末罗王朝释迦牟尼成道像(图三),以及广州华艺2016年秋拍的一尊13-14世纪迦舍末罗王朝铜鎏金宝冠释迦牟尼(图四),与本次此尊造像的莲台塑造方式就基本一致,同样都是高莲台、宽莲瓣,为本尊造像的断代提供有力的依据。结合前文中提到的造像躯干上鲜明的尼泊尔因素,遍查海内外博物馆和私人藏品,类似体量和保存状态的释迦牟尼造像并不多见。此像的时代和风格与13至14世纪迦舍末罗、尼泊尔的造像似乎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极有可能为尼泊尔匠人前往西藏亲自制作的。

参阅:
1、《瑞宝阁藏金铜佛像研究(四)尼泊尔风格造像(9-18世纪)》
2、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西藏佛教雕塑》卷二,第1064页,图272A-B
3、北京出版社《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一佛造像(卷上)》第114页,图72
4、西藏大昭寺收藏,14/15世纪红铜镀金释迦牟尼佛,编号:837[A]
5、文物出版社《藏传佛教金铜造像图典》第140页,第188页
6、香港佳士得2016春拍,Lot0303,14世纪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成交价:RMB 19,810,320
7、北京保利2016年秋拍,Lot5062,14世纪释迦牟尼,成交价:RMB 7,130,000
8、北京瀚海2008年春拍,Lot1784,14世纪释迦牟尼,成交价:RMB 5,600,000
9、广州华艺2016年秋拍,Lot1060,13-14世纪铜鎏金宝冠释迦牟尼 ,成交价:RMB  3,680,000
10、龘藏2017年秋季拍卖会,13-14世纪迦舍末罗王朝释迦牟尼成道像,成交价:RMB 1,380,000
11、龘藏2018年夏季拍卖会,14世纪尼泊尔马拉王朝红铜鎏金释迦牟尼,成交价:RMB 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