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世纪帕拉蒲甘风格石雕释迦牟尼佛(龘藏)

尺寸:高约16.3cm,宽约11cm,厚约3.6cm
年代:11-12世纪
质地:石雕
风格:帕拉王朝蒲甘风格
来源:龘藏
成交:180,000元(2019.10)
鉴赏: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创始者——悉达多•乔达摩的尊称,意为“释加族的圣人”,他是显、密教派共尊之本师。佛为佛陀的略称亦为“觉者”。此石雕用棕黄色的叶蜡石雕刻,表现了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传中的八大圣迹之一。这种造像流行于东北印度和缅甸北部的蒲甘地区,其创作一直到13世纪两个佛教繁荣地区相继被破坏以后才消失。

此石雕正中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证悟得道时的形象。画面主尊释迦牟尼佛,宽额短颈,顶现高肉髻,这一时期帕拉王朝的短颈佛显著特色,此种风格显然是受到来自帕拉王朝东部的缅甸蒲甘王朝的影响。释尊面容表静寂相,眼睛部位呈菱形,眼神深藐,具有典型的印度人面相特征。袈裟完全贴身没有衣纹,袒露右肩,一道从左肩斜被到右腋下的简单衣边,胸肌和腹肌的肌理分明,身形挺拔,雄壮健美,着袒右式袈裟,衣纹采用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仅在边缘、袖口、足踝处以简括的线条表示衣服的存在。小腿上有一条衣纹代表裤脚,左肩垂下一条细小的衣角,右手做触地印,左手做禅定印并执一段衣角,左手执衣角的姿势是笈多释迦像的重要特色之一,也见于帕拉11世纪左右作品。束腰仰覆式莲花座上缘饰一周连珠,上缘连珠较细密,莲瓣宽大饱满,素面无装饰直接落地,具帕拉风格。

释尊主像顶部有菩提树式罩顶 ,两侧各立一胁侍弟子,莲座底部生出两株邬巴拉花,其下为两个供养人呈单跪姿托举莲台。主像左右分两层再立八个小型佛龛,呈对称式布局,均为菩提树式罩顶与双层莲座。龛内造像应为释迦树下观耕、初转法轮、交脚弥勒菩萨像、释迦多宝二佛并立像等等,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最下方须弥座上高浮雕塑造了五个瑞兽形象,左右两边分别是宝象和狮子,正中间是一只獠牙显露的宝象,所有形象刻画拙趣横生,为威严庄重的整尊造像点缀无穷乐趣和世间的祥和气息。主尊上方为释迦牟尼涅盘相。释尊作右肋而卧,面部安详。众弟子围坐于台座旁,作悲伤痛苦状,人物刻划写实生动,场景设置依《大般涅盘经》所载。两侧有呈跪姿的胡供养人。佛龛最顶部置一座佛塔。

释迦摩尼佛传故事题材多见于绘画与石刻,为典型的11至12世纪东北印度帕拉王朝时期的产物,但是制作上深受蒲甘风格影响。整体造型精美,内容丰富,题材极具代表性,艺术家运用高超的技艺,在方寸之间雕刻出诸多人物及动物形象,布局错落有致,细细观察,其动作姿态刻画得精彩绝伦,细节处理一丝不苟。可以想见,当时的制作者怀着多么虔诚的信念完成了如此精彩的作品。造像上还有因供奉仪轨作用而残留的泥金与朱砂。法相历经近千年传承,有的细节已经磨蚀,不甚清晰,却仍然散发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所包含的精神力量,超越了物质世界而令人平静、安宁。

佛传故事是最古老的佛教艺术题材之一,可追溯至印度佛教艺术产生之始。在西藏布达拉宫的藏品中,有十件来自印度与缅甸的表现佛陀“八大圣迹”的小型石碑,公布于施罗德《西藏佛教艺术》第一册,第394-405页。根据书中的记载,这种类型的石碑材质大多为纹理细密的淡黄色千枚岩,体积小,有利于佛教的传播,也便于信徒随身供奉。根据后加的题记显示,此类石碑流传遍及尼泊尔、斯里兰卡、西藏,甚至汉地。这类石碑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类:典型的印度帕拉风格与短颈佛。书中公布的石碑中有八件是12-13世纪由缅甸工匠在菩提伽耶或蒲甘地区制作的,证据是有九件这样的石碑——其中包括一个残件,均发掘于缅甸的蒲甘、曼德勒和其他地区,然而仅有一件残片发掘于印度。这类造像最显著的特点是额头非常突出,脖颈短粗,肩膀圆硕。本次拍卖的这件精彩的佛传故事石碑便属于这一类石碑中的典型代表。

蒲甘王朝(849-1287)是第一个统一缅甸地区的王朝,首都是蒲甘,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与亲敦江汇合处,这一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当时被称为“大泽之乡”。蒲甘的历代统治者笃信佛教,广建佛塔寺庙,蒲甘遂成佛教圣地。据说鼎盛时期佛塔的数量可达几万座,之后历经战乱、地震等,损毁严重,现存佛塔约有2200多座,如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宗教文化地位。在11-12世纪位于其西部的帕拉王朝艺术中,也常能见到缅甸蒲甘的审美元素。我们所熟知的王世襄旧藏的一尊11世纪双色佛就明显受到蒲甘艺术风格的影响。

著名的西藏僧侣Dharmasvamin(1197-1264)于1234年访问了印度的菩提伽耶,根据他的记录,当时马哈菩提大佛像已被砖墙保护起来,旁边供奉了另外一尊佛像作为替代。直到19世纪末,原有风格的大佛才重新安奉回原位。在12世纪末穆斯林军队入侵菩提伽耶之前,僧侣们为了保护马哈菩提大佛像,在四周建起了砖墙。而当时缅甸的佛教依然兴盛,蒲甘王朝的国王派人对菩提伽耶的寺庙进行修复,并在砖墙之外按照缅甸佛教造像的风格和样式修建了一尊大型的泥塑释迦牟尼像。由于菩提大塔的示范效应,这种短颈佛被广泛临摹并经由当时的藏西阿里地区传播到西藏的广大区域。这种大头短颈佛也作为最重要的佛像出现在布达拉宫及大昭寺的大殿中加以供奉。这种类型的造像主要流行于东北印度和缅甸北部的蒲甘地区,其创作一直到13世纪两个佛教繁荣地区相继被破坏之后才消失。今天能见到的这一类蒲甘佛像传世品少之又少,作为一种重要艺术风格的源头,它具有独特而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目前可供参考的同类作品,除了布达拉宫的藏品之外,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珍贵的11世纪黄蜡石佛传故事石碑;洛克菲勒三世的收藏中也有一件同类型的石碑。此外,纽约苏富比2016纽约亚洲艺术周拍卖中的一件东北印度11至12世纪释迦牟尼佛传故事石碑也可作为参照,该石碑高14.9厘米,A&J Speelman 旧藏,以RMB 2,252,806的高价成交。

参阅:
1.Ulrich Von Schroeder,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VOLUME ONE,INDIA&NEPAL,Pls.129A-D,130A-C,131A-C.
2.11世纪,黄蜡石佛传故事石雕,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品;
3.Sherman E. Lee,Asian Art: Part II: Selection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r. and Mrs. John D. Rockefeller III,The Asia Society Inc,1975,pls. 13-4,pp. 24-5.
4.纽约苏富比2016纽约亚洲艺术周拍卖,Lot 0754,11/12世纪,释迦牟尼佛传故事石碑,高14.9厘米,A&J Speelman 旧藏,成交价RMB 2,252,806。
5.广州华艺2016秋拍,静观—历代造像专场,LOT1032,12/13世纪 释迦牟尼佛传故事石碑  ,成交价 500000
6.故宫经典—藏传佛教造像 P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