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西藏夏鲁寺(尼藏)铜鎏金金刚总持像传承有序(龘藏)

尺寸:高约20cm,宽约14cm
年代:14世纪
质地:铜鎏金
风格:西藏 夏鲁寺 尼藏
来源:龘藏
成交:559,999元(2019.09)
鉴赏:

来源:1972年斯图加特著名古董商Schoettle Ostasiatic Stuttgart, Germany释出, 1973年德国重要私人藏家收藏至今
注解:铃杵遗失;千百年传承佛像有轻微磕碰磨损都属正常

此尊金刚总持头戴繁复工艺的花冠,头顶束高发髻,长发如瀑布一般铺于脑后,耳下垂圆形耳挡;额部高广,双目俯视,眉间饰白毫,面相端庄,极具威严。身体极为壮硕,身姿挺拔,线条流畅,如健美运动员一般,双手于胸前结印,却为持铃杵,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莲瓣非常规矩整齐,光是看其莲瓣的整齐度就可以断定佛像的级别,此尊造像工艺如此细致,可见当时工匠对此尊造像赋予的信仰与精神层面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当时虔诚工匠的心思。另造像开脸自然灵巧,生动写实,可谓神来之笔,背部腰部臀部关系的处理,身体的曲线让人百看不厌。

此像风格明显受到了尼泊尔艺术影响,尤其是其面部和衣纹表现具有尼泊尔艺术鲜明特点,但在整体造型和局部细节上又明显融入了西藏本土审美元素,因此可以判定它是一尊尼泊尔和西藏艺术融合的艺术作品。元代时尼泊尔成为影响我国西藏佛像艺术的主要外来艺术形式,在当时西藏政治、经济和佛教文化的强大势力影响之下,尼泊尔艺术分别为西藏各地和各大佛寺造像学仿和吸收,并由此形成了萨迦寺、夏鲁寺和丹萨替寺等不同艺术中心和造像风格。比较当时出现的各种造像风格,此像体现了夏鲁造像的鲜明特点,无疑属于典型的夏鲁寺造像风格,在今天夏鲁寺的各个佛殿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类似风格的金铜造像。表面看起来,这些佛像与西藏地区明代早期造像风格近似,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区别所在。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佛像造型大方,结构匀称,胸部高挺,体态优美;面形长圆,额部高广,相容庄严,梵相犹存;莲座宽大,造型周正,莲瓣饱满,周匝环绕;铸工精细,胎体厚重。其中,佛身的比例尤其值得注意,它在纵向上比萨迦寺造像明显有所拉长,比例变得匀称,更加符合人体的正常比例,与萨迦寺造像大头、短脖子、身躯敦实、四肢短粗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差异。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藏民族整体强盛而导致艺术审美的自觉有关,同时也与汉藏艺术的交流密不可分。这些相关的历史背景在夏鲁寺自身的发展史上都有着集中的体现,我们看元朝后期夏鲁寺的发展历史即可明了一切。

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市东南甲措雄乡的一个山坳中,距离日喀则26公里。始建于公元1087年,由吉尊·西绕琼乃创建。建寺时迎请洛敦·多杰旺秋射箭定寺址,因箭落在庄稼刚长出来的青苗地里,故取名“夏鲁寺”,青苗藏语意为“夏鲁”。1320年,布顿·仁钦珠(1290-1364年)受请主持寺务。布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藏传佛教学者,属于萨迦派中的绰浦系。布顿住持期间,广传四部(事密、行密、瑜伽、无上瑜伽)密法,校订大藏经,编写大藏经目录,著述达28函一百余部。夏鲁寺始建时只有少数僧侣,布顿住寺后僧众达三千余人。1329年,日喀则地区发生地震,夏鲁寺遭到严重破坏。1333年元帝给予大力资助,并派去大批汉族工匠,大兴土木,由汉藏工匠合作,共同建造了这座具有汉藏混合式结构的宏大寺庙,当时建筑面貌和格局完好保留至今。现有僧侣六十多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阅:1、2016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14世纪 尼泊尔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LOT3303,成交价:HKD 23,6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