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弥勒佛:弥勒佛016

5世纪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青铜鎏金弥勒佛立像菀申造(东京国立博物馆)

尺寸:高53.5cm
年代: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
质地:铜鎏金
风格:中原
来源:东京国立博物馆
参阅:外部链接
鉴赏: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有大量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珍品,其中一尊铭文题记为“太平真君四年”(443 年 ) 的鎏金铜佛立像,保存非常完整,工艺精湛,是北魏早期金铜佛造像的代表之作。

铭文在这一造像的四足方座上,据笔者逐字辨识,铭文曰 :

“太平真君四年,高阳蠡吾任丘村人菀申,发愿为东宫皇太子造心王菩萨,下为父母,一切知识,弥勒下生,龙华三会,听受法言,一时得道。申弟菀霸、菀景、菀恩、菀亮侍佛时。所求如意,常见诸佛。清信士女刘文姜、菀景妻侍佛时。”

此造像曾在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巡展,馆方设立的说明书,简明扼要地表述了此造像的价值所在。说明书原文如下 :

像双肩裹袈裟,双手屈臂,左手掌心向上伸出,右手掌面朝前,双腿分开立于四脚腿座台上的莲花座。肉髻与头发部分为漩涡状,耳垂未制成环状,非三道相。手势为曼网相。在四脚座台的各面内侧铸有蕨草纹样,正面为锯齿花纹,并刻有净瓶。

本品为铜造,像本体与台座整体铸造而成,并施有镀金。铸造技巧十分高超。佛像总体高度达 53.5 厘米,作为北魏时代的金铜佛像而言属于大型雕像。在背面的大致中央处,开有一个方形(纵3 厘米、横 2 厘米 )的窗口,可能用于放置供奉品。

从四脚座台的背面至左侧面刻有铭文,由其内容可知,在北魏的太平真君四年 (443 年 ),有现在中国河北省博野县人氏,为皇太子、以及自家父母等一族,师从弥勒修习佛法,为祈祷修成正果而铸造此像。当时是太武帝治世 (423—452 年在位 ),太平真君七年因重用道教而断然实行大规模打压佛教的残酷废佛政策。因此,追溯同年制佛像而少见遗留作品,此像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佛像身体修长,双手双脚向左右大开,肃穆端庄,薄薄的袈裟贴紧身体,突出强调强健的体魄,这一点与中国甘肃省炳灵寺石窟第169窟诸像的作品风格相近,可以看出本品更多的受到了印度笈多王朝样式等西域佛像样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从佛像微笑的容颜、卵形的头部构造、两三条棱线

勾勒而成的衣着纹理的表现等,能够看出本作与北魏复佛以后的金铜佛像也有一些共通的特征。

总之,本佛像作为经过中国北魏时代洗礼的大型作品,经历了中国古代佛像的风雨变迁,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物。

应当说,上述 600 余字的馆方说明书,已经将此造像的造型特征、铸造年代、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及研究价值,记述得十分明确了。随着国内诸多佛教造像图集对此造像的介绍(譬如,《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文物出版社,1994 年 ;《中国寺观雕塑全集》第 5 卷,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 年),此造像逐步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研究中国早期金铜佛造像的“标准器”之一。


此像着通肩大衣。U形出水式衣纹,身躯壮伟,其制作时代恰当印度笈多王朝。此时马土腊地区制作的出水式佛像也正当盛期,此像则显然深受马土腊佛像巨大影响,但其为波浪状发髻,与马土腊佛的螺发不同,衣纹亦较马土腊佛像厚重并具写实感,故仍能看到键陀罗式佛像的痕迹。又发愿文中“□玉菩萨”而造像实为佛,发愿文与造像不符之情况亦较多见。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弥勒佛:弥勒佛016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弥勒佛/弥勒佛016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8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