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高约18.1cm,宽约13.8cm
年代:17-18世纪
质地:合金铜鎏金
风格:喀尔喀蒙古
来源:龘藏
成交:420,000元(2019.10)
参阅:北京中古陶,2019春拍,Lot 3078,十七-十八世纪无量寿佛像,成交价:RMB 345,000
鉴赏:
此尊造像传承有序、来源清晰、风格独特,引起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老师的高度关注,并亲自为此尊造像撰文。
此像头戴五花冠,头顶束山形高发髻,余发分搭于双肩,大耳齐垂,耳下坠大耳珰,面形小巧圆润,相容静穆秀丽,五官刻画细腻生动。胸部高挺,腰部收束,全身结构匀称。上身饰项圈和长链,双肩披大帔帛,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宝带,手和足部饰有钏躅。僧裙和帔帛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自然,优美大方。结跏跌坐于双层莲花宝座上,双手置脐下结定印,手心托长寿宝瓶。莲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花形制独特,如盛开的花瓣一样上下对称,周匝环绕,极富装饰性。整像造型大方,结构严谨,法相庄严,装饰得体,工艺精细,是一尊十分难得的佛像艺术佳作。
此像风格非常奇特,第一眼感觉它具有后藏江孜地区造像遗风,因为其整体造型、全身装饰和衣纹表现形式及手法等,与江孜白居寺殿堂中保存的明代早期彩塑非常一致,其风格似乎可与后藏联系起来。但其躯体比较硬朗,衣纹线条不如白居寺造像柔和,花冠及全身装饰等亦无白居寺造像柔美的气韵,显现出明显的清代艺术气息,而清代后藏地区主要流行扎什伦布寺的写实造像风格,此像风格显然与时代艺术风气不符。于是又想到不丹风格,因为此像铜质、厚重的胎体和底座莲花瓣形制等,与清代不丹金铜造像颇多一致。但据目前所见不丹金铜造像实物,其做工大多不甚精细,表面比较粗糙,造型上更无江孜造像流美的遗风和气韵,因此归为不丹风格也有些牵强和不妥。
最后笔者想到了漠北蒙古风格。此像小巧秀美的面庞、刻画精细的五官、五花瓣高高竖立的花冠样式、严谨的躯体结构、花瓣状的底座莲花样式等,在喀尔喀蒙古造像上比较常见。虽然帔帛和僧裙的样式和表现手法与喀尔喀蒙古造像不同,而具有明代宫廷造像的遗风,但这一点不足为奇,因为喀尔喀蒙古造像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固定的风格和样式,它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变化,它对前朝和同一时期其他地方造像的模仿就是不同形式和变化的重要体现。近些年,从一些造像实物就可以明显看到喀尔喀蒙古造像对清代康熙宫廷造像、漠南蒙古造像的吸收和模仿;而事实上它吸收和模仿的时空范围远非如此,它同时也吸收和模仿了明代西藏风格和内地宫廷风格,笔者多年前在市场上也曾看到这样的造像实物。这尊造像的面相、花冠、躯体造型、莲座形式等具有喀尔喀蒙古造像鲜明特点,而帔帛、僧裙的形式和手法明显源于明代宫廷造像,正是喀尔喀蒙古造像吸收或模仿明代宫廷造像的一个重要实例,是喀尔喀蒙古造像风格的一种特殊的变化形式。因此笔者最终还是倾向于它的风格和产地为喀尔喀蒙古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