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34.6 × 22.9 × 9.2 cm
年代:10世纪
质地:千枚岩(Phyllite)
风格:印度 帕拉
来源: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参阅:外部链接
鉴赏:
Buddha Subduing the Elephant Nalagiri
东印度是历史上的佛陀在公元前6世纪到前4世纪期间生活和教化的地方,在那里制作的雕刻中频繁刻画释迦牟尼佛生平的八件大事。到这些大事发生的地方朝圣已成为宗教修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释迦牟尼生平的一系列大事已标准化了,每个事件的发生地都已成为圣地。在8至12世纪统治东印度的强盛帕拉王朝统治下的雕刻家系统地生产了刻画这些佛传场面的成套雕像。这些成套的雕像不仅讲述了释迦牟尼的故事,而且提供了可以用于礼拜的精神朝圣。
释迦牟尼生平的八件大事是:⑴释迦牟尼的诞生;⑵悟道;⑶初次说法;⑷舍卫城神变;⑸从三十三天降凡;⑹驯服野象;⑺猕猴奉蜜;⑻寂灭或最终进入涅盘。刻画这八个佛传场面的各个浮雕,经常安置在本身用于标志佛教遗址的一种建筑形式窣堵波(半球形的舍利塔)表面。这件雕刻可能就是为放进佛塔而作的,其中在佛头两侧各有一座小塔的形象。
这件浮雕刻画的是第六件大事,当时释迦牟尼驯服野象那罗吉里。年迈的佛陀在穿过王舍城(今拉杰吉尔)时,一头凶猛的公象向他冲来,这头野象是释迦牟尼的堂弟提婆达多和尚想篡夺控制佛陀的信徙(僧团)的权力蓄意谋害佛陀而放出来的。面对狂怒的大象,释迦牟尼毫不畏惧,大象被这种精神威力征服屈膝拜倒。这一事件通常被解释成佛陀征服了世间的邪恶和自我内部的野性。这件浮雕通过显示身穿僧衣平静站立的释迦牟尼的高大形象与屈从的大象那罗吉里的渺小形象的对比来讲述故事。一个小僧徒拿着化缘钵和讨饭棒,在大象对面从视觉上保持了构图的平衡。
帕拉诸王是印度教和佛教信徙,有时轮流信奉,有时同时信奉这两种宗教。在这一王朝统治下的雕刻家偏爱一种纹理密的岩石(绿泥石),当表面磨光时,绿泥石呈现一种独特的黛黑色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