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60 [2021/12/28 09:50] artemis |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60 [2022/02/27 10:58] (当前版本) |
||
---|---|---|---|
行 7: | 行 7: | ||
风格:中原\\ | 风格:中原\\ | ||
来源:日本大仓集古馆\\ | 来源:日本大仓集古馆\\ | ||
- | 参阅:[[https:// | + | 参阅:[[https:// |
鉴赏:**\\ | 鉴赏:**\\ | ||
{{ : | {{ : | ||
行 55: | 行 55: | ||
本像中虽然不见故事图,但背面的浮雕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四座建筑的屋顶形状,很有特点。同期的石塔或云冈石窟的浮雕多层塔都是水平屋檐的两端微微上翘,装饰鸱尾。与之相对,本像屋檐呈弧形,两端上卷,装有鸱尾,这种屋顶与道教太上老君的天宫很相似。还有,五层塔的第一层屋檐上有小型屋形,这种形式也常见于汉代楼阁或宫阙。桓氏一族以中国楼阁或天宫的形式表现出作为释迦牟尼墓葬的佛塔。宛如佛殿、天宫等多层塔林立,大鸟栖息屋顶的场景,就是桓氏家族所憧憬的中国式佛教世界。 | 本像中虽然不见故事图,但背面的浮雕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四座建筑的屋顶形状,很有特点。同期的石塔或云冈石窟的浮雕多层塔都是水平屋檐的两端微微上翘,装饰鸱尾。与之相对,本像屋檐呈弧形,两端上卷,装有鸱尾,这种屋顶与道教太上老君的天宫很相似。还有,五层塔的第一层屋檐上有小型屋形,这种形式也常见于汉代楼阁或宫阙。桓氏一族以中国楼阁或天宫的形式表现出作为释迦牟尼墓葬的佛塔。宛如佛殿、天宫等多层塔林立,大鸟栖息屋顶的场景,就是桓氏家族所憧憬的中国式佛教世界。 | ||
+ | |||
+ | ---- | ||
+ | 参阅: 流散海外的北魏早期石佛造像(金申) | ||
+ | |||
+ | 与僧欣像造型极相似的为桓氏一族供养石佛立像(日本大仓集古馆藏,砂岩,高363.3 厘米),像身高大,据传为河北涿县永乐村东禅寺之物。石像背刻有“清信士桓俭之侍佛时”、“桓□□为父母菩萨一区侍佛”、“清信士桓保胜侍佛”等等。发愿人多为桓姓、可知为桓氏宗族集资供养之佛像。桓姓,据《魏书》“官氏志”,是鸟丸(又作鸟桓)族内附于魏后改称的姓。鸟丸为东胡族一支,魏建国前亦将诸方杂姓总谓之鸟丸。可推测河北涿县永乐村一带当年为北方游牧民族定居后的村落。 | ||
+ | |||
+ | 此像造型颇为古朴,高肉髻浅水波纹,眉高挑,杏眼,尚有十六国时佛像的脸型及五官特征。通肩式大衣,大衣紧贴躯干。双腿极突显,大衣成湿衣塌陷状。膝关节刻意突起成圆球形。小腿部露出内着的裙,边缘如重叠的水波纹,裙摆向两侧飘出。 | ||
+ | |||
+ | 佛立像一手叉腰,一手施无畏印,双腿叉开,站立的姿式颇为雄健有力,其原形使人想起印度萨尔那特地方雕刻的最早的一尊菩萨像。此像上有迦腻色迦王三年比丘巴拉所造的铭文,称为菩萨,高2.7米,据宫治昭先生考证为马土腊地方制作后又运到萨尔那特的, 关于此像年代有诸说,一般以为是130 年左右,王镛先生认为是公元81 年。在佛造像上左手叉腰的情况极为少见,桓氏一族供养石佛立像的姿势与印度初期的这尊佛立像颇为近似。衣饰上努力表现腿部的出水状也引人注意,可窥见仍有前述西域佛像的渊源。 | ||
+ | |||
+ | 此像直观甚为古朴,故国外有学者认为系十六国北燕之物。但若与前述太和二十三年比丘僧欣造像相比较,即可看出二者的相近之处,尤其是双腿突起、膝部成球形、大衣塌陷的处理手法极为相似。又从背光看,背光纹饰分为五层,中心为莲花,依次为千佛、连珠和柿蒂纹,最上端为禅定佛与飞天,外缘为火焰纹。其背光纹饰的组成与云冈2 0 窟大佛多有近似之处。 | ||
+ | |||
+ | 从发愿文的众多桓姓推知,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下诏改鲜卑及所统部落复姓而改姓桓,故此像实际上应作于太和二十年之后不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