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造像高约41.5cm,宽约12.5cm;整体高约48.8cm,宽约15cm
年代:11世纪
质地:合金铜
风格:古格
来源:龘藏
成交:250,000元(2019.10)
参阅:文化艺术出版社《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108尊》第122-123页
鉴赏:
凡是对藏传佛教造像有些接触的人,面对眼前的这件优美的造像肯定不陌生,让人眼前一亮,美好的记忆和往事立刻涌上心头。造像亭亭玉立,健壮而修长的身躯,历经近千年的风霜,依然挺拔秀美;简洁朴素的装饰所衬托而出的高雅的气质,在千年之后还是令人愧服,这是一尊11世纪西藏西部后弘初期融合了多种艺术风格的金刚手菩萨立像。
此尊菩萨像头戴宝冠,每片冠叶边缘做连珠纹,内侧有阴刻花纹,中间装饰十字花纹。此此类宝冠非常特殊,与同时期常见三叶冠有着明显区别,有着世俗化的特征,样式更是与中亚贵族的穿装束相似。面部修长圆润,鼻梁挺直,弯眉与鼻梁相连,目光下敛,嘴角略露微笑,形象生动,现和煦慈悲之态,开脸可见帕拉和克什米尔造像艺术的融合。上身裸露,身体健壮修长,胸部和臀部宽实,腰部略收,以此表现腰胯部分丰腴的肉感。右手结说法印,左手结予愿印,双腿直立,膝部微凸,整个身躯略呈三折姿,上身裸露,颈前饰璎珞,长链披搭左肩而下挂身前。下身着碎花绸裙,轻薄贴体,衣纹精细,两腿间裙褶下垂,舒展飘逸,并且斜扎帛带,这是受到早期尼泊尔造像艺术的影响。
此尊造像是佛教在西藏复兴后,当地匠人在学习诸多域外艺术,最早塑造的西藏本土造像,虽然此时的工艺技法并不成熟、但艺术特质却极为突出,体现出一种清逸、洒脱、超凡的境界,别有一凡韵味。10-13世纪的西部西藏,亦即今天中国西藏境内的阿里地区和印度的拉达克地区,不仅是西藏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此时期西藏藏传佛教艺术的渊源地之一。842年,中心位于今拉萨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佛教及其艺术也随之黯然失色,进入了历史书籍中称作的“黑暗时期”。赞普的后裔也四散奔逃,各自为政,其中一支辗转来到了今天阿里地区的扎达县并建立了著名的古格王朝。古格王朝虽然在15世纪30年代被拉达克王朝攻灭,其巍峨的城堡和灿烂的文明至今仍然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也许,这是古格王朝的创建者们,尤其是为佛教及其艺术的再次传入而呕心沥血、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天神喇嘛益西沃、绛曲沃和大翻译家仁钦桑布等人当初都未曾料想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