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整体高约61.8cm 宽约45cm 佛像高约43.8cm 宽约30.3cm
年代:13世纪
质地:合金铜、嵌银、嵌红铜
风格:西藏中部或西部
来源:龘藏
成交:1,450,000元(2019.07)
鉴赏:
西藏中部早期艺术风格再探
——从一尊十三世纪金刚萨埵说起 文/刘国鑫
西藏地区佛教艺术创始于公元七世纪的松赞干布时代,随着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先后入藏,作为佛教重要象征的佛像及佛教艺术也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入了西藏。虽然经历了郎达玛灭佛,曾经有过长达百年的“黑暗时期”,但在古印度僧人阿底峡入藏以后,又重新迎来了佛教重兴的新时代,史称藏传佛教后弘期。到了十三世纪更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随着西藏萨迦政权的稳固,因印度帕拉王朝覆灭而出逃的大量印度僧人和造像匠人大量的进入西藏,使得此时的西藏思想和艺术更加多元化。此次龘藏2019年夏季拍卖会所呈现给我们的这尊令人惊叹的巨大体量的十三世纪西藏中部金刚萨埵,正是那个时代正法重兴的慧日所投下的余晖。
此尊造像由两部分组成,佛身为十三世纪合金铜铸造;底座为十三世纪木质镂雕。造像整体高约61.5厘米,单是金刚萨埵本身就高达44厘米,近千年的岁月使得其金属皮壳呈现一种琥珀色的宝石般莹润光泽。此像脸型方正,双眉相连,眼睛细长,鼻梁直挺,嘴角微微上弯,目光低垂,配合略微吐内收含的下颌,慈悲之态飘逸传神。眼睛嵌银+红铜、嘴唇嵌红铜、帽冠嵌红铜、颈链嵌红铜、胸前璎珞嵌红铜、腰链嵌红铜、臂钏+璎珞嵌红铜、手镯嵌红铜、手指甲嵌红铜、脚指甲嵌红铜,而且所有镶嵌上都錾刻精美花纹,细观极其华丽。坚硬的线条和锐利的棱角与帕拉艺术类似。额前宝冠下的一组波浪状小卷发,以及耳朵上方的花朵与耳饰上的圆形花头相互呼应,这种装饰手法也常见于帕拉艺术中。头发于两肩呈S形垂下,边缘翻卷的小卷呈宝珠形,极富装饰性。造像束高发髻,戴五叶宝冠,每片冠叶之间以铜丝相连,臂钏以与头冠的装饰图案一致。这种华美的宝冠及臂钏在西藏现存的十二至十三世纪造像中能见到,如现存于拉萨大昭寺的一尊不空成就佛,其头冠与臂钏的装饰手法与此尊十分类似(图一)。此尊造像佩戴多重细连珠的项饰,胸前饰以大的三角形坠饰,手腕与脚腕以同样的简洁细连珠纹装饰,璎珞和手钏镶嵌的红铜上有Z字形折线与花朵图案。造像腰背挺拔,气势不凡,帔帛自肩上绕于手臂,在肩膀和上臂环绕垂落于两腿之上,如背光一般,呈片状,也是此时佛像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造像呈结跏趺坐,双手分别持金刚铃杵,为金刚萨埵的标准手印和姿态。
金刚萨埵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尊神,他的身份具有双重特征。金刚萨埵有时作为菩萨出现,而在密教教义中,他又常常作为诸佛的统摄,具有法身的含义。金刚萨埵与金刚持的持物相同,都为金刚杵和金刚铃。但金刚持将铃与杵交叉持于胸前,而金刚萨埵则双手一上一下分别放置。此尊造像的须弥座同是十三世纪西藏中部风格,具体说是夏鲁寺风格,这也是为什么搭配起来如此和谐的原因,在西藏各大寺庙经常可以见到此种组合。此木质镂雕须弥座为亚字形,上下缘为一圈硕大的连珠纹,中部镂空雕刻三尊气势威猛的护法狮,两侧各有一位力士将以跪姿支撑起底座。下方的连瓣如水滴型,修长饱满,时代特征明显。在须弥座最下方有一排护法,他们各持法器护卫着佛法。
此类造像传统上多被认为是藏西或是拉达克风格,随着近来年国内外众多学者深入西藏考察,对此类造像的产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迄今为止,西藏西部十一世纪开始雕塑和绘画作品中,均表现出强烈的克什米尔风格,哪怕到了十六世纪此风格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而这些原本被归入藏西的造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克什米尔特征,反而是与西藏中部地区众多寺院的塑像和壁画中的风格非常相似。
以龘藏夏拍的这尊金刚萨埵为例,其方正的开脸与已经损毁的艾旺寺和姜普寺两尊造像就非常相似(图二、图三),在位于西藏中部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塘寺的十一世纪壁画中也看到这类开脸的绘画作品(图四),而现今保留西藏中部各大寺院里的此类风格造像就更多了,如位于拉萨附近曲水县聂塘乡的聂塘卓玛拉康的十三世纪阿閦佛(图五),位于山南地区扎囊县的敏竹林寺的十三至十四世纪不空成就佛(图六),位于拉萨大昭寺的十三世纪不动佛(图七)等等,都属于此类风格。可以说从十一世纪开始此类风格的作品就在西藏中部出现,这与十世纪末,鲁梅、洛顿等大师在西藏中部复兴佛教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阿底峡大师于1045年至1054年在西藏中部的桑耶、拉萨、聂塘等地弘法九年,紧接着十一至十二世纪各教派在藏中纷纷开宗建寺,随之而来的是佛教艺术的蓬勃发展,西藏中部完全可以形成有着强烈地域性的佛教造像和绘画艺术风格。关于此类论点瑞士学者米歇尔·汉斯通过对西藏中部地区的考察,也将这些原先被归为藏西风格的造像重新确定为西藏中部风格,这在他的论文《五个世纪的喜马拉雅金铜造像西藏新发现》中有详细的记录。
藏传佛教造像当中早期佛教造像展现了佛教传入西藏初期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在风格上体现出早期佛教艺术的发展进程,因此无论其艺术价值还是学术价值都无可取代。而且这类尺寸造像在十三世纪之前的存世作品不多,加之历史上的数次破坏,完整品较少。现在能见到的大尺寸的早期西藏中部风格造像除保存在西藏各大寺院的之外,只有极少数散落在国内外藏家手中,如瑞士Alain Bordier基金会收藏的十三世纪西藏中部不空成就佛(图八),以及止观美术馆收藏的十一至十二世纪西藏中部无量寿佛(图九)。西藏中部风格的大尺寸造像因存世量少,很少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出现,但是一有此类作品出现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在北京古天一2017年秋拍上一尊十二至十三世纪的西藏中部不空成就佛就以1127万价格成交(图十),同一年早些时候中国嘉德2017年春拍上一尊大体量的十一至十二世纪西藏中部释迦牟尼拍出了5685万的高价(图十一),可见此类造像在市场上一直有着极高的热度。
龘藏此尊十三世纪西藏中部金刚萨埵比例协调,体量硕大,工艺精湛,品相完美,镶嵌繁复,风格透露出早期造像特有的朴拙与力量感,整体艺术性极强. 在目前流散的早期佛教艺术中实属罕见,作为龘藏此次夏季拍卖会喜马拉雅艺术专场的封面拍品,一定会取得骄人的表现,续写一段收藏传奇。
参阅: 1、 文物出版社《西藏艺术》第250-260页; 2、 文物出版社《盛放莲花—历代佛教造像撷珍》第32页; 3、 文物出版社《东去西来—11-14世纪藏传金铜佛像精品展》第62、63页; 4、 文化艺术出版社《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108尊》第145、147页,图48B、49A; 5、 米歇尔·汉斯《五个世纪的喜马拉雅金铜造像西藏新发现》; 6、 白日·洛桑扎西《论扎塘寺早期壁画艺术风格》; 7、 张雅静《诸行圆满,一尊罕见精美的西藏早期合金铜不空成就佛 》; 8、 北京古天一2017秋拍,Lot4072,12-13世纪不空成就佛,成交价:RMB 11,270,000; 9、 北京瀚海2016年秋拍,Lot2371,11世纪无量寿佛,成交价:RMB 34,500,000; 10、 中国嘉德2017年春拍,Lot3352,11-12世纪释迦牟尼佛,成交价:RMB 58,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