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金刚萨埵:金刚萨埵117

13世纪尼泊尔马拉铜鎏金金刚萨埵(保利香港)(北京匡时)

尺寸:高41.3cm
年代:13世纪
质地:铜鎏金
风格:尼泊尔 马拉王朝
来源:拍卖会
成交:21,122,000港元(2016.10); 3,920,000元(2007.12)
参阅:保利香港 北京匡时
鉴赏:

来源:
1.佳士得纽约,2010年9月14日,编号100
2.Zimmerman家族旧藏

展览:
纽约,《神圣与庄严——印度与东南亚艺术》,2007年

著录: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金刚萨埵:金刚萨埵117

在印度神话中,喜马拉雅地区是众神之居所。尼泊尔,正是横卧於喜马拉雅山脈脚下的一个狭长地区。加德满都河谷即坐落在这众神庇佑之地,四周是连绵千里的崇山峻岭。它紧邻印度与中国西藏,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文化、政治与宗教交流中心。十三世纪至十八世纪,加德满都河谷进入新马拉王朝,这一时期农业兴盛,宗教与文化处於旺盛的活跃期,加速了宗教艺术的发展。

新马拉王朝的统治者积极扶持印度教与佛教,著力兴建了众多宫殿、佛龛、寺庙与供奉用具。生活在加德满都河居谷的纽瓦尔人,执起画笔,敲打铜器,开始成为尼泊尔以及远至整个喜马拉雅地区佛教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他们天资異禀,通过铸造、木雕及石雕和绘画,刻画了一个众神之境。不止於此,他们踏出国境,穿越雪域高原,为邻邦佛国贡献技艺与创造力。因此,正如本件造像,尼泊尔造像中神祗优雅的身姿,年轻俊美的面孔、饱满的鎏金与绚丽複杂的宝石镶嵌,成为了喜马拉雅艺术的风格最具影响力的特色。

金刚萨埵源自印度,大乘佛教中,金刚萨埵意为“金刚心”或“雷电心”,是密宗佛教仪轨中最重要的法器和象征——金刚杵的化现,代表著权力与坚不可催的开悟之心,最初亦作为净化罪恶与污秽的密宗修行。金刚萨埵是本初佛金刚总持的内在形式,然而常以佩戴头冠並且装饰华丽的菩萨形像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在尼泊尔地区,金刚萨埵还拥有独立的神龛。 本尊金刚萨埵上身微微左倾,而胯部向右施力,不失平衡而又极尽优雅之姿态。尊像全跏趺坐,头戴五叶宝冠,镶嵌水晶、青金石及绿松石等,宝冠中央下有小兽首图案,源自印度教中毗湿奴的坐骑迦楼罗。其冠侧宝缯於耳后起伏,仿佛迎风摆动,增加了整尊造像的动势。其额间镶嵌竖长形绿松石,色泽浓烈美丽,与鎏金的光芒相互辉映。长耳垂掛耳饰,镶嵌蓝绿色宝石,穗尾垂落双肩摇晃,耳边仿佛传来清脆的碰撞声。其眼帘微垂,目光柔和而坚定,双眉细长直入高鼻,嘴角微升,面容沉静安详。其髮束高髻,有佛塔金刚杵首式顶严。其右手持金刚杵於胸前,左手握金刚铃於腰间,比例协调,动势婀娜,整体典雅高贵。

主尊装饰尽显繁複华丽,颈佩短圈和长璎珞,腕、臂、足踝皆饰以宝钏。其腰纤细,著镌刻纹饰的围腰裙,並有裙边,腰间繫有宝石饰带。可与之相较的是私人收藏之尼泊尔风格文殊菩萨,见《佛韵》,页118,其形制、造型及头冠与饰物几近相同,或许出自相同艺术家。同时期类似尼泊尔风格造像可参考金刚萨埵,Pratapaditya Pal. 著《喜马拉雅——美学探险》,页58与贝蒂阿什曼基金会(Berti Aschmann Foundation),编号26,苏黎世李特堡博物馆(Museum Rietberg)西藏/尼泊尔 十四世纪 铜鎏金大日如来佛,其高50.5公分。

此件造像代表了十三世纪尼泊尔地区造像的最高水平,此尊造像比例精准,强壮有力,给人一种强大的张力,而四肢的扭动也给人以生动写实之感。似如此尊造像之体格存世仅见於海外各大博物馆,能与之参考者仅见数例,但每尊皆为镇馆之宝。


明 铜鎏金金刚萨埵像

佛教认为金刚萨埵是一切众生菩萨心的本体,其心性坚固如金刚,故名金刚萨埵。此尊头向右倾,戴五叶冠,顶饰半杵,缯带两端饰有宝珠。宽额丰颐,白毫凸显,眼睑微垂,目光下敛,相容慈祥沉静。肩胸宽阔,腰部细敛,形体优美。身着天衣绸裙,佩饰璎珞钏环,裙裳錾刻花卉纹饰,椎带于体前微微上翘。全跏趺坐。右手当胸执金刚杵,以示能摧十种烦恼;左手于胯部握金刚铃,表示以清净法音警觉世人。此像与尼泊尔造像风格相近,但宝冠、白毫及项链镶嵌松石、青金石等,体现出强烈的西藏艺术风格,可能出自居于西藏的尼泊尔纽瓦尔匠师之手。

展览:SACRED AND SUBLIME——Art from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2007庄严与神圣——来自印度和东南亚的艺术 纽约2007年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金刚萨埵:金刚萨埵117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金刚萨埵/金刚萨埵117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8 (外部编辑)